新華社北京8月8日電 題:莫忘海外遊學的“初心與遠方”
新華社記者韓梁
立秋過後,暑期過半,中國的海外遊學市場熱度不減。康橋的康河畔,哈佛的校園裏,甚至北極圈內的遊輪上,都不乏中國孩子成群結隊的身影。在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作為一種時尚的體驗式教育模式,海外遊學已然成為一些城市學生的“必修課”,也成為市場規模數百億元人民幣的龐大産業。
然而,海外遊學熱折射出的一些問題也發人深省:許多父母陷入“起跑線上的焦慮”;一些孩子滋生“集郵式”攀比心態;遊而不學、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正在遠離教育本真,墜入“空心化”陷阱。
透過喧囂和熱鬧,如何充分體現遊學價值,在追尋遠方的同時找回教育的初心,帶給孩子真正的成長,值得深思。
如今市場上的遊學産品名目繁多,似乎成了神話裏的寶葫蘆,什麼都能往裏裝:拜訪名校,留學預熱;交換項目,異域體驗;語言學習,提高溝通能力;營地教育,培養領導力……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些項目遊而不學,只在普通旅遊産品上打上“遊學”標簽,價格立即水漲船高;一些項目走“奢華路線”,吃大餐,住豪華酒店,甚至安排奢侈購物,完全復制成人遊“套路”;一些項目以體驗名校、提高語言為幌子,實際上就是帶孩子轉轉校園、跟外國人聊聊天;一些組織機構資質堪憂,項目設計粗糙,隱含安全風險……各種項目良莠不齊,遊學亂象令人擔憂。而家長即便感覺“被坑”,也很難維權。
其實,遊學的目的在增長見識、提升素質,精髓在于“浸入式”體驗風土人情、吸收文化養分。真正的遊學應該包含多元教育元素,有專業課程設置、教學任務或研究課題,而不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歐美國家成熟的營地教育傳統、研修遊學機制,目光聚焦于幫助孩子打開眼界、提高素質,而非鑽進錢眼裏。
海外遊學“虛火”不退,主要是商家抓住了家長的教育焦慮。就像一位媽媽所説:別人家的孩子都去國外遊學,自己孩子不去會讓人看不起。錢不夠,想法湊。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除了比學習成績,還要拼個人才藝、文化視野、海外經歷。只顧花錢、不計成果、跟風攀比的觀念下,市場上層出不窮的教育産品從來不缺買單者。
一些遊而不學、徒有其名的海外遊學,除了塑造某種精英幻覺,增加“朋友圈”曬娃談資,究竟能帶給孩子多少有意義的體驗?
因此,海外遊學初衷雖好,也要按需而行、量力而為。作為家長,應結合自身經濟條件和孩子興趣愛好,選擇適合方案,切莫盲目跟風。同時,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商家的監管審核、規范引導,維護消費者權益。遊學組織機構則要增強專業性和責任心,提升遊學“含金量”。
古人雲:遊學博聞,蓋謂其因遊學所以能博聞也。不論遊歷國內名校還是拜訪海外學府,都應回歸教育本源,莫忘“初心與遠方”,方能在交流中融匯東西,積累自信,滌蕩心靈,獲得成長的精神力量。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