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逐夢春天的“候鳥”——追記“農田院士”朱英國
2017-08-28 15:50:06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武漢8月28日電  題:逐夢春天的“候鳥”——追記“農田院士”朱英國

  新華社記者廖翊、李偉、俞儉

  “水稻候鳥”“農田院士”,人們這樣稱呼朱英國。

  朱英國是著名遺傳學家和水稻生物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先驅和中國雜交水稻事業重要奠基人之一,武漢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上世紀70年代初起,每年秋天,朱英國候鳥般從江漢平原來到廣西南寧;嚴冬將至,又轉到海南育種,直到第二年春天。

  冬“銜”稻種來,春“含”新種歸,是“水稻候鳥”朱英國近半個世紀的真實寫照。

  今年8月9日,朱英國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去世。

  “育稼與民,功越神農。”人們以各種方式,緬懷為中國糧食安全奮鬥一生的育種人。

朱英國在湖北鄂州試驗基地查看水稻生長情況(2013年9月8日攝)。 新華社發

  年少立志:為蒼生不再挨餓

  1939年11月,朱英國出生在大別山深處的湖北省羅田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我從小到大,每天在腦子裏打轉的,最折磨人的兩個字就是糧食。”朱英國這樣回憶。

  當個農業科學家,讓天下人不挨餓,成為他懂事後的最大夢想。

  1959年,朱英國高中畢業參加高考,填報志願時,連填三個“武漢大學生物係”。

  朱英國從未走出大別山,不知道武漢在哪裏,只聽説武漢大學好,在那裏學生物、學農業錯不了!

  他如願考入武漢大學生物係植物遺傳專業。196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留校任教,開始投身于水稻雄性不育與雜交水稻的研究。

  水稻是中國人的主糧之一,栽種歷史悠久。歷經漫長歲月和反覆的近親繁殖,種子退化現象嚴重。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水稻平均畝産只有150公斤,有些地方甚至只有幾十公斤。選育新的優良雜交水稻品種,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成為中國最緊迫的課題。

  1972年,雜交水稻研究列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朱英國擔任武漢大學雜交水稻科研小組組長。

  雜交品種的選育極為繁復,每一對品種都要從成千上萬的品種中去挑選,需要不斷試種、反覆回交,尋找精準的科學數據。水稻是喜溫作物,育種只能在春天進行,在湖北一年只能搞一季。要加快研究、培育進度,只有去廣西、海南。

  1972年11月,朱英國和同事鄧海銘用1000多個套袋帶上全部種子材料,連同被窩卷蚊帳,每人挑著100多斤的擔子前往海南。

  從武漢坐40小時火車硬座到湛江,下車後換幾小時汽車到海安,住宿一夜,坐兩三個小時混裝輪船橫渡瓊州海峽,再從海口坐約10個小時汽車,抵達海南陵水縣椰林公社。路上走了六天七夜。

  多少次,買不到坐票,他們一路站到湛江。有時遇到颱風,受困瓊州海峽,路上得走十天半個月。

  “海南非常美麗,在房子裏能看到樹上很好吃的菠蘿和椰子,還能看到田野上的水牛和遠方的大海。”朱英國給遠在大別山的妻兒寫信時這樣描述。

  事實上,他們一直借住在當地農民家,連電燈都沒有。平日要自己種菜,砍柴做飯;蚊蟲毒蛇,讓他們防不勝防。由于供應關係不在當地,糧油等必需品無法買到,豬肉更是難得吃到一次……

  試驗田的活兒又苦又累,還得做到繡花般精細:蹲在稻叢間,小心翼翼地把住穗頭,剪穎、去雄、套袋、授粉、封口、記錄、建檔……海南太陽又大又毒,每次下田,全身濕透,像從水裏撈上來似的。

  守護試驗田,更是頭等大事。碩大的田鼠經常把科研組辛辛苦苦培育的禾苗咬斷,朱英國和同事只得將鋪蓋搬到田埂邊,每天晚上拉隔網、撒鼠藥、放夾子、持長桿,輪番值守……

  待到第二年4月,種子收割,成千上萬個組合都得分類整理,帶回湖北趕季播種。

  這一走,整整半年。

  1975年4月中旬,海南島氣候反常,稻子晚熟。為趕湖北育種期,他們來不及曬幹稻種,匆忙裝包回趕。到了湛江,朱英國感覺不對,取出一包包開始發燙的種子,擺攤似的排放在湛江火車站前水泥地上晾曬。更糟的是,由于著急趕路,忘了帶《病蟲害檢疫證》,湛江站禁止他們通行,怎麼央求無濟于事。

  稻種本身已發熱,要是再耽擱,幾年的心血就將白費。情急之下,朱英國當場昏倒過去。車站負責人大為感動,破例放行……

  冬去春來。朱英國和科研人員用海南島的“紅芒”野生稻作母本,與幾十個常規稻種雜交,歷經反覆試驗篩選,發現其與常規稻種“蓮塘早”雜交多次的後代種質非常好,“紅蓮”第一代終于誕生。

  這項成果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多年後,朱英國談起當年堅持下來的原因:我是共産黨員,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是我的本分;我年輕時的夢想就是為天下蒼生不挨餓而奮鬥,我對夢想看得很神聖。

  “朱英國不僅有夢想,而且他一直把夢想當日子過,雖然追夢異常艱苦,可是他過得很充實很快樂。”最早與朱英國同赴海南的鄧海銘這樣説。

  居安思危:為吃好端穩飯碗

  在雜交水稻領域,朱英國的“紅蓮型”與袁隆平“野敗型”、日本的“包臺型”被國際育種界公認為三大細胞質雄性不育類型。惟有“野敗型”“紅蓮型”獲大面積種植推廣,被譽為“東方魔稻”。

  如今,“紅蓮型”雜交稻在全國及東南亞等地區推廣種植面積累計超過1億畝。其中,紅蓮型“珞優8號”最高畝産達876公斤,跨入“超級稻”行列。“紅蓮”不僅惠及5億中國農民,而且開始造福世界人類。

  40多年來,朱英國一直過著“水稻候鳥”的生活。連續26年,沒在家過年。他高興地表示,自己的一年要過幾個春天,一年可以幹幾年的活。

  改革開放以後,大部分中國人可以吃飽了;糧食連增,浪費多了;青壯打工,種田成本上漲,耕地拋荒多了;城裏人味口高了,看不上國産大米了……朱英國感到,我國糧食安全面臨新的考驗。

  在他看來,雜交水稻是屬于中國的原創,創新是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根本出路。他在帶領團隊完善“紅蓮”家族的同時,不斷尋找安全盛放中國人“雞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第二個、第三個“籃筐”。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朱英國就提出從農家品種中發現新的不育種質資源的設想。1984年3月,經過大海撈針,他和助手余金洪在上千個農家品種中發現了馬尾粘中一棵不育株。

  經過3年雜交試驗,馬尾粘細胞質雄性不育係“馬協A”終于成功培育出來了。“馬協型”雜交稻的突出特點是米質優,目前在全國推廣面積已超過2000萬畝。

  水稻界專家認為,“馬協型”和“紅蓮型”雜交水稻開創了從農家品種中獲得雄性不育資源的新領域,有效防止了單一細胞質來源可能給我國糧食安全帶來的潛在風險,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朱英國率團隊緊盯“高産、優質、廣適、生態”目標,加大開發新的不育係力度,在培育抗幹旱、抗高溫、抗倒伏、抗蟲害、氮肥高效、易育種、易管理、適宜中低産田種植,以及再生稻新品種等方面取得一係列創新成果;並建立了一支強有力的市場推廣隊伍,有力推動了産學研一體化。

  雖年事已高,朱英國仍不斷學習、與時俱進,他在國內最早使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並取得技術突破;2014年,75歲的朱英國憑借“兩係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武漢大學高級工程師朱仁山32年跟隨朱英國搞科研,他深有感觸地説:“是使命感決定了先生的科研高度。他的科研目標始終明確,就是保證老百姓吃飽吃好,保障國家糧食絕對安全。和他一起工作,最大感受是時不我待。”

  他忘不了,上世紀90年代,曾經一段時間,由于缺少科研經費,請不起工人,50多歲的朱英國從早到晚在學校試驗田,幹著最重最累的活。一次,他的腳被嚴重割傷,只是用水衝了衝,再接著幹……

中國科學家發現水稻高産關鍵基因

我國水稻遺傳智能育種技術取得突破

   1 2 下一頁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倩
相關新聞
  • 海南耐鹽水稻大田試驗獲豐收
    近日,由海南省耐鹽作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耐鹽南方秈稻新品種選育與示范”項目第二年大田試驗取得可喜進展,幾個耐鹽水稻新品種在含鹽量0.6%的海水倒灌農田中增産明顯,最高畝産可達400公斤以上。
    2017-06-20 15:23:35
  • 黑龍江延壽:“覆膜田”成了寒地有機水稻增産“法寶”
    “有機種植最大的難點在于不用農藥和除草劑,病蟲草害讓人愁。”姚宏亮説,2008年起開始探索有機水稻種植地膜覆蓋技術。經過多年實驗,他擁有了名副其實的“治草法寶”。
    2017-04-27 08:35:54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湖南現溶洞公路 車輛在鐘乳石下穿行
    湖南現溶洞公路 車輛在鐘乳石下穿行
    【全運會·花絮】七夕節棒球比賽現場求婚
    【全運會·花絮】七夕節棒球比賽現場求婚
    “人”字開筆 入學啟蒙
    “人”字開筆 入學啟蒙
    七夕節告別單身
    七夕節告別單身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19112155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