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用大數據研究蘇軾,這才是教育的應有魅力
2017-10-12 08:53:42 來源: 新京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啟發式教育方式,不是讓學生去死記硬背某些知識,而是應該讓學生有機會自己思考。

  清華附小六年級學生用大數據分析蘇軾的文章,很多人感到震撼。

  這個班的小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進行了以蘇軾為主題的小課題研究。其研究主題包括《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蘇軾的朋友圈》、《蘇軾的心情曲線》、《蘇軾的旅遊品牌價值》等等。該班微信公眾號展示了5篇研究報告,引來很多網友圍觀。

  讓小學生動手做“課題研究”,在歐美髮達國家的小學教育中,十分普遍。通常老師設置主題,學生們分工合作,進行調查、收集資料、加以分析,寫成“小論文”,然後在課堂上進行陳述、“答辯”。在這過程中,老師、家長通常只是起引導作用,由學生們發揮主觀能動性。

  其實,這才是教育的應有魅力,即在教學中給學生們以啟發,讓學生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去尋找生活世界和知識世界的無限可能。

  我們經常説要以啟發式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去實踐教學,但實際上,在當下的教育實踐中,啟發式教學一直踐行有限,依然是提供標準答案的教學方式大行其道。別説在小學階段,即使在大學課堂,也不乏以標準答案為標準的教學方式。

  這實際上限制了學生們思考的空間,特別是在小學階段提供標準答案的教學方式,會過早禁錮孩子們的思維馳騁。

  有時候,我會給自己上小學的孩子輔導作業,在有些題目驗算或者文字書寫的交流中,他經常告訴我,老師説應該是這樣的。當然,我並不是説孩子不應該聽老師的,而是説老師應該在有些時候給孩子們留出適當的空間,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找到答案,或者找不到答案。要知道,這個世界不是什麼都有答案。

  當下的世界,各國都提倡創新,但是,創新不是無緣無故産生的。從教育的角度而言,不是讓學生去死記硬背某些知識,而是應該讓學生有機會自己思考。

  有個中國教授在美國訪學時,跟我感嘆過美國的小學作業布置得看起來很不靠譜,因為他的孩子回家來不是做數學題,也不是寫英文單詞,而是從圖書館借了一堆書,準備回答“地球是什麼”“火星是什麼樣子的”“去埃及旅遊應該準備什麼”等等問題,説是要給同學們講自己的答案。我明白,這位家長説的當然不是常態,他之所以印象深刻,大概是自己孩子此前不曾遇到這樣的情境。

  三年前,我曾有幸聽大名鼎鼎的未來學家奈斯比特在北京演講,他説,有句諺語説“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如果我們還是把籃子裝滿,那只能是漸進型的改革;如果我們想點燃一盞燈的話,就是一個革命性的變革。

  教育的方向應該是點燃每個學生心中的那盞燈,照亮自己,也照亮世界。在這個意義上講,啟發式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不是裝滿籃子的教育,不是填鴨式教育,而是點燈教育,照亮教育。(作者任孟山為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

+1
【糾錯】 責任編輯: 年巍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重慶現五層“螺旋”停車庫
重慶現五層“螺旋”停車庫
燕山腳下秋色美
燕山腳下秋色美
豐收時節 悅在金秋
豐收時節 悅在金秋
秋雪如畫
秋雪如畫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1111121789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