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時政 國際 財經 高層 理論 論壇 思客 信息化 炫空間 軍事 港澳 台灣 圖片 視頻 娛樂 時尚 體育 汽車 科技 食品
韓國頻道
首 頁 內政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社會科技評論娛樂旅游時尚留學圖片TV商務

日媒:基於儒家思想 中韓建立“認知共同體”非空想

2015年10月19日 08:56:23 來源: 環球網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文章,原題:中韓兩國能利用其文化&&嗎?

    中韓兩國均承認雙方存在特定的認知共性,尤其是基於儒家思想的道德觀念和社會秩序。但兩國就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解讀和踐行這些文化傳統存在差異。例如,一提到共同文化價值觀和儒家傳統,中國似乎更關注那些文化因素的“共性”,從歷史延續的角度強調中國是文化發源地。另一方面,韓國則強調本國社會對這些共同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就各自國家的發展模式而言,雙方也存在一種有趣的變化。韓國人普遍對自己的“東亞模式”感到自豪,認為這可能是其他東亞國家最終實現民主變革的模式。與此同時,中國則堅持本國發展模式。

  那麼,中韓有可能開始合作打造一個“認知共同體”嗎?例如,“詩文酬唱外交”曾幫助中國明朝和朝鮮王朝保持獨特的密切關係。在當代政治中,建構主義表明專業人士圈內的共同經歷和見識或將形成一個“認知共同體”。該專業人士圈將包括政府分支和官員、各種非政府組織和個人。中韓雙邊關係尤其是過去10年來的發展告訴我們,構建一種“認知共同體”或許並非是空中樓閣。雙方之間持續擴大的&&,尤其是非政府間的往來,已經提供許多可能性。

  據中國媒體報道,如今中韓之間每週有1000多架次航班往來。這種規模的人員交流當然將帶來非同尋常的龐大人際圈,而這些圈子將並不僅限於政府官員,還包括學者、商人、游客,以及在各自領域內擁有共同見識、經驗和利益的其他人士。

  儘管基於傳統文化構建“認知共同體”並非易事。但當中國強調與各鄰國的關係時,其關鍵宣傳詞是“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這表明即便政治文化和發展模式各異,亦可擁有共同的命運和利益。用另一個中國成語來説,那就是“求同存異”。(作者金凱,王會聰譯)                                    

【糾錯】 [責任編輯: 田明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7137000000000000001110346134726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