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藝術家金運成、金曙炅講述“和平少女像”創作歷程
這對夫婦讓“慰安婦”像走向世界

韓國藝術家金運成、金曙炅夫婦。1988年,兩人從韓國中央大學藝術學院雕塑專業畢業。從校園到社會,描述歷史和社會問題一直是他們的創作主線。聊到動情處,兩人嚴肅、糾結、痛苦和惋惜。採訪中,金曙炅説:“我們想通過和平少女像尋求共鳴,特別是少女像旁邊設計的空椅子,就是希望讓坐在上面的人都能感受到——這段歷史不是別人的,而是自身經歷的,讓他們理解‘慰安婦’受害者,去追溯真相,也是為了收穫更大的感動。”

2015年10月28日,由韓中兩國藝術家首次共同製作的和平少女像揭幕。
去年年底,韓日兩國就“慰安婦”問題達成相關協議,但讓韓國民眾不滿的是,日本仍缺少應有的誠意。日方隨後要求移走為紀念“慰安婦”苦難歷史而立在日本大使館前的和平少女像,更是無視受害者憤怒與訴求、無視愛好和平的韓國民眾讓日本真誠反省歷史的呼聲。在日本殖民統治朝鮮半島期間,有8萬至16萬朝鮮半島女性淪為日軍“慰安婦”,為了等到日本政府的道歉和法律賠償,韓國民眾20多年舉行了上千次的“周三示威”活動。和平少女像的創作者是韓國雕塑家金運成和金曙炅夫婦,近日,他們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真情講述了創作經歷和感悟。為表達對日本政府忽視“慰安婦”感受、只輕描淡寫進行賠償的做法,他們正打造“袖珍少女像”在世界各地推廣,目的是讓國際社會督促日本政府正視歷史,並對國民進行正確的歷史教育。
記者:你們什麼時候有了創作“慰安婦”少女像的想法?
金氏夫婦:1991年8月14日,曾被日軍強徵為“慰安婦”的金學順老人鼓起勇氣,以親身經歷為證詞,第一個站出來揭露日軍強徵“慰安婦”的罪行。1992年1月8日是周三,一些韓國民眾在時任日本首相宮澤喜一訪韓前到日本大使館門前示威,要求日本政府就“慰安婦”問題道歉,因為多少年來“慰安婦”問題始終沒有解決,被稱為“周三示威”的抗議活動一直在持續。有一次,我們經過日本大使館前,近距離目睹了“周三示威”,當時很有感觸,就想如何用藝術的手法將少女被強徵、深受痛苦並憤怒的情緒表現出來。2011年,我們決定創作和平少女像。到了那一年5月,我們先做了泥土版的小型少女像,也就是日本大使館前和平少女像的原型。我們在此基礎上募款,然後歷經6個月時間創作,其中3個月做泥土胚,再用3個月時間上銅漆。2011年12月14日,在第1000次“周三示威”活動時,為敦促日本政府正式謝罪和法律賠償,韓國第一座“慰安婦”銅像在日本大使館前的人行道上揭幕。
記者:和平少女像的初稿和後來立在日本大使館門前的雕像有什麼變化嗎?
金氏夫婦:有幾個最突出的變化:一是少女從漂亮齊整的短髮變成不規則的鋸齒形狀,以突出“慰安婦”受害者被日軍強徵,遠離故土的歷史;二是手的形狀從雙手扣膝變成雙拳緊握,不僅表達出憤怒之情,更表達出少女要與過去的悲慘命運、與現今仍想否定歷史的日本人做鬥爭的意志和決心;三是穿着草鞋的雙腳變成赤腳,而形態也從平放落地變成腳尖點地。
“慰安婦”經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戰爭結束後,有的回到家鄉後仍過着悲慘的生活,受到他人異樣的眼光,孤苦伶仃地離開人世。在韓國一共有283位登記在冊、願意站出來做證的“慰安婦”老人,但有的仍無法過上安定的生活。創作過程中,我們不斷受到日本方面的壓力,但有民眾募款和支持,靠着一點一滴的積聚,我們決定堅持下來。目前,在韓國共立有27座和平少女像,6種形態,主要以日本駐韓大使館前的雕像造型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