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梵鐘控訴日軍侵華蠻行

資料圖:仁川市立博物館
新華網首爾9月9日電(記者姚琪琳 冮冶)在位於韓國仁川市立博物館的院落中,坐落着三座分別來自中國宋元明時代的大型梵鐘。原本應該懸挂在中國寺院裏供信徒誦經祈福的梵鐘為何漂洋過海在韓國仁川安了家?這背後有何歷史淵源?近日,記者一行專程來到了仁川市立博物館試圖探尋這些流失中國文物背後的故事。
多件流落異鄉的中國文物
提起這些文物還要從一個電話説起。8月底的一天,記者意外接到了一位熱心韓國記者的爆料。電話中,他告訴記者在仁川市立博物館珍藏着幾件來自中國宋元明清時期的文物,是半個多世紀以前被日本人帶來韓國的。“我猜想你們一定沒聽説過吧。最近正值中韓兩國都在紀念抗戰勝利,中國的媒體應該好好宣傳一下這件事。”這位記者在電話裏如是説。
記者一行來到了仁川市立博物館。原來這座博物館與朝鮮戰爭期間美軍仁川登陸紀念地僅一墻之隔。説來慚愧,記者曾多次帶朋友來過紀念公園參觀,卻並不知道附近還藏着一段與中國有關的史話。
走進博物館的小院,記者一行很快在院落的一側發現了這三口碩大的中國鑄鐵梵鐘。儘管歷經數百年的歲月洗禮和漂洋過海,這三口梵鐘依舊鐘體發亮,鐘身上的銘文清晰可見。記者注意到,為了保護中國文物不受風雨侵蝕,館方特意為大鐘修葺了一處涼亭。
據梵鐘前的指示牌介紹,最大的一口梵鐘高約2.5米,口徑約為1.49米,頂部塑造的雙龍盤首栩栩如生,據推測為宋代時在河南新鄭縣製造。另一口梵鐘年代稍晚,高約2.4米,口徑約為1.53米,鐘壁上刻有“皇帝萬歲,重臣千秋”等字樣的銘文,鐘頂部同樣塑有雙龍盤首的造型,據推測為元大德2年時在河南省汝陽縣鑄造而成。第三口體積稍小的梵鐘高約1.4,口徑約為81厘米,據推測為明崇禎11年(1638年)在河南省商丘縣鑄造而成。每口鐘前都有韓文和英文的介紹,其中兩口分別來自宋代和元代的梵鐘還被選定為仁川市指定文物。
梵鐘何以流落韓國
三口體型巨大的中國鑄鐵梵鐘為何會漂洋過海來到仁川?於是,我們來到了博物院的問訊處,希望得到更加準確的答案。起初,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以為我們是普通中國游客,很是熱情的接待了我們,並為我們找來了一位負責解説的阿姨為我們講解。阿姨告訴我們,除了這三座鑄鐵大鐘以外,博物館內還有幾件來自中國的文物。這番話,讓我們着實興奮起來。但當我們表明記者身份時,解説阿姨立即提高了警惕。“希望你們不要對我説的話錄音,也不能隨便對這些文物拍照。”經過一番與博物館溝通後,阿姨才放鬆了警惕,打開了話匣子。她告訴記者,除了大鐘,仁川博物館裏還藏有來自中國明代的青銅觀音菩薩坐像以及來自清朝的兩個香爐等。而這些中國文物的由來與日本人侵略中國和朝鮮半島的歷史密不可分。
上世紀初,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1940年前後,日本人在仁川富平地區建立了一座陸軍兵工廠。1942年日本發動的太平洋戰爭最激烈的時候,戰略物資奇缺,為了戰爭需要日軍不僅在朝鮮半島,甚至還從中國搜刮來了大量銅鐵類文物運到了兵工廠。然而還沒等日軍將這一批文物熔化成鐵,日本就於1945年8月宣布投降。光復後的韓國百廢待興,正在籌建仁川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李女士無意中在富平兵工廠的廢墟裏發現了這幾件中國文物。就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之中,這些中國文物,成為了仁川博物館裏最珍貴的藏品之一。
日本侵略中韓的歷史罪證
仁川市博物館展示教育部部長裴晟洙告訴記者,仁川市立博物館建館以來,雖館址幾經變遷,但一直將這幾件中國文物視為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妥善保存至今。他&&,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時期,許多文物被日軍搜刮後毀於一旦。而這些戰爭時被日本人掠奪到韓國的中國文物,因此也是日軍侵略罪行的見證。每當有參觀者來訪時,解説員都會特別介紹這些中國文物的由來。
隨着參觀者不斷增多,有些韓國民眾知道了這些有特殊經歷的中國文物後,也討論是否應該讓文物們回家。對此裴部長&&,此前,一家收藏了韓國文物的中國博物館曾與館方&&希望交換文物。但館方認為,這些文物既然是在仁川被發現,有其特殊意義,因而希望它們還是能留在博物館內作為一段歷史的見證。
站在三座梵鐘前,心情久久難以平復。現在的仁川,早已看不到日本殖民統治的痕跡,唯有這些當年的遺物仿佛在靜靜地向游人講述着往昔的故事。對於深受相同歷史傷痛的中韓兩國民眾來説,它們承載着一段沉重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