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之下有“菇”事
——3名大學畢業生回鄉創業二三事
好消息接二連三。
“第一茬鹿茸菇前兩周才採完,往昆明發了2噸,每斤均價8.5元。現在第二茬也可以採了!”
“我的高中同學,阮保平和宋雨,到我們基地看了幾回,下定決心跟我們一起幹了。”
“前段時間&&了縣農行、建行,幾家都願意為我們提供貸款,現在正在談細節!”
8月15日上午,在赫章縣水塘堡鄉國有林場的一片空地上,周遵牧打着赤腳,站在麥麩、棉花殼、苞谷芯、木渣等混合在一起的“渣渣堆”裏,拉拽着管子一邊澆水一邊翻攪——這是赤松茸的培養料,同時見縫插針地招呼着新加入的創業成員阮保平和宋雨,熟悉基地情況。
立秋後的林場,艷陽高照,天空很藍很明凈,讓人神清氣爽。
周遵牧2018年畢業於貴州大學環境設計專業。如今,投身農業産業已有6年多。他的弟弟周航行緊隨其後,2020年一畢業就毫不猶豫地加入了進來。周航行也是貴州大學畢業的,學的是雕塑。
在周航行眼裏,他哥是一個熱愛家鄉、熱愛山野的人。“我們的理想就是通過打拼,在農村創造一片美好的環境,自在地生活。”
周家兄弟的創業隊伍一開始人挺多的——除了他倆,還有他們的幾名大學同學,總共八九個,其中一個就是同樣堅持到現在的歐洪輝——周遵牧的大學室友。
創業不易。除了想法、幹勁,還得有資金。大學期間他們通過兼職設計,賺到了可觀的收入。先後嘗試了中藥種植、蛋雞養殖等七八個項目,每回攤子鋪得還不小。
“至少有四個項目是‘交學費’了。”周航行説。
説起養雞項目,周航行現在想來仍覺得好笑。
大家決定搞林下養雞,看準的就是好山好水好空氣,既能賣雞又能賣蛋,信心滿滿。1500隻雞苗買來,一放下地,幾分鐘,歡樂的小雞就嘰嘰喳喳地在茂密灌木中“隱身”了。
他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人工孵化、沒有雞媽媽帶領的小雞在大自然裏實在不堪磨煉——一個月,就損失嚴重。
周遵牧估計,病的、傷的、被動物叼走的,少説也有五六百隻。存活下來的雞滿山跑,長得慢,蛋也下得少,還得滿山找。
後來又決定種植中藥材。大家一起上網搜信息,什麼貴選什麼。為了確保成功,還去過福建等地考察學技術,一口氣種下了幾百畝丹參、白及。
中藥材種植門檻很高——土壤、氣候、生長周期,每個因素都是一個難關。就拿白及來説,要長三年才可採挖,在此期間的管護也不能懈怠。
一年多過去,漫長的等待、疫情的影響,和來自家人的壓力,讓不少小夥伴陸續退出了。
歷經幾次挫折,大家覺得在鄉村發展,還是要依託自然條件,因地制宜。這回他們謹慎了很多,經過土壤檢測,選定了赫章縣水塘堡鄉國有林場優良的林下空間,承包了一百餘畝。
這片林地是一個地勢緩緩起伏的斜坡,一人抱的杉樹連成一片,望不到邊。挺拔無虬枝的樹榦之下是至少3米高的舒朗空間,通風、陰涼,又能投射斑駁的陽光,是菌菇生長的絕佳環境。
為保障收益持續,他們在這裡同時培育了不同生長周期的鹿茸菇、靈芝、羊肚菌、赤松茸、黃精等多個品種。有的品種還可以輪作。厚厚的松針下,靈芝已經均勻出土,黃褐色的菌蓋泛着油漆樣的光。
“他們這個還是可以嘞!”40多歲的王永是周家兄弟從當地請的幫手,目前吃住在基地。主要工作是根據溫度、天氣情況及時調整大棚遮陰、噴淋補水等,每月工資4000元左右。
“大部分用工是季節性的,勞作高峰期差不多每天需要二三十個人。”周航行介紹,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這片林地有110畝,平均每畝人工費2000元左右。
創業之初,熱熱鬧鬧八九個人,6年過去,創業團隊僅剩周遵牧、周航行和歐洪輝3人。
“我們從不後悔。即便再來一遍,還是會選擇回鄉創業。”想了一下,周遵牧接着説,但如果可以重來,他們會選短平快的蔬菜種植先練練手,而不是一開始就鋪大攤子、衝擊“高段位”的中藥材種植。
現在,他們會定期總結、反思,討論下一步怎麼幹。
回憶過往,大家覺得前面幾年的失敗不是蹉跎,正是這些挫折讓現在的他們更踏實,知道了“坑”在哪,如何繞過。
“赤松茸正在拌料,再發酵一下,準備下周下種,規劃了55畝。”周遵牧説,鹿茸菇第二茬開始采收了,七星關、銅仁的中藥材育苗也正是管護的關鍵時候,三個人分工負責,平時難得碰個頭。
隊伍擴大了,越來越忙了,耕耘開始有收穫了。(記者 豆文君 王星 戴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