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技、新農機、新農田托起糧食生産底盤 秋糧豐收的“密碼”-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新農技、新農機、新農田托起糧食生産底盤 秋糧豐收的“密碼”

2023-11-02 09:59:56  來源:貴州日報

  秋風拂面,層林盡染。黔西南萬峰林間,成熟的水稻和群山一起守望著每年如期而至的游客;烏蒙山腹地,以生態為底養育的大豆玉米增産增效,托起糧食安全底盤;黔北壩子裏,種好的高粱“釀”美酒,富了村民香了秋……

  目前,貴州秋收已基本完成,各地陸續傳來增産的喜訊。據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負責人介紹,今年貴州秋糧播種面積為2940萬畝,預計總産量約880萬噸,同比增加22萬噸左右,實現大豐收。

  新農技:為糧食增産打下堅實基礎

  秋收時節,在遵義市播州區石板鎮茅壩村水稻種植示範基地,金燦燦的稻穀在陽光下格外耀眼。省農業農村廳組織有關專家,對省農業科技發展中心高級農藝師王洪亮在該村實施的基礎性示範服務“水稻千畝片高産示範”進行測産驗收,平均畝産達643.07公斤,超過當地平均畝産。

  “這一片稻子長勢真好!稻穗飽滿,底部乾淨沒有稻飛虱,王洪亮團隊的基礎性服務指導到位,技術落實到位,品種選擇和田間水肥管理都很到位。”貴州省糧食作物栽培技術推廣首席專家熊玉唐評價道。示範基地的品種選育、種植技術、田間管控等對周邊鄉鎮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得到專家一致好評。

  據貴州卓豪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周萬強介紹,在省基礎性示範服務團隊和技術導師的農技支持下,該基地展示面積為100畝,示範綠色防控技術到位率100%,化學農藥使用率減少5%—10%,農作物農藥殘留符合國家標準。

  今年以來,我省持續開展激勵農技人員創新創業行動,近萬名農技人員深入基層開展糧油生産基礎性示範服務和“揭榜挂帥”,將水稻“兩增一調”、玉米“一增五改”等高産高效栽培技術送到田間地頭、生産一線,多地打破了糧食高産紀錄,為糧食豐收提供了堅強技術保障。

  在安順市平壩區白雲鎮肖家村,農技員張青江實施了500畝水稻基礎性示範服務,揭榜水稻普通毯狀育苗機械化栽培榜單120畝。經過測産驗收,示範區平均畝産達553公斤,畝産較前三年提升了近60公斤。

  畢節市王立新團隊揭榜的百畝方凈作玉米,經市級專家團專家隨機抽取三個樣點,百畝方凈作玉米平均畝産達912.56公斤,超過揭榜指標14%。

  通過“揭榜挂帥”和農技人員提供的基礎性服務,專家田轉變為農民田,高産品種轉變為高産兼優質品種,專家統一集中管理轉變為指導農民管理。先進適用技術在生産一線得到廣泛實施,使農民了解技術、掌握技術、示範技術、推廣技術,從而戰勝了種植困難和病蟲災害。

  新農機:讓耕種管收提高效率

  秋收季節,眼看著稻田裏的12畝稻穀黃了,黔西市金碧鎮鏵口寨社區居民樊健康卻沒有像往年一樣,忙着去和其他種植戶換工收割水稻。樊健康説:“換工已經是過去了,現在都是靠農機!”

  大型水稻收割機在金黃的稻田裏,將一串串飽滿的稻穗捲入“腹中”,收割、脫粒,實現顆粒歸倉。樊健康説:“這效率太高了,10多分鐘就可以收割一畝,以前要花半個月才能完成的活,一上午就完成了,省心省力,平均每畝還節約了300多元的收割成本。”

  農機上陣齊護航,共繪秋收好“豐”景。秋收時節,在貴州田間地頭,大型、小型、智慧型農機正取代傳統人工手割肩扛。

  當前,是油菜大面積播種的黃金期。10月12日,2023年油菜機播現場會在三都自治縣中和鎮紅星村舉行。農技人員為農戶介紹村裏新引進的農業機械,種植戶感受到了農機在“耕種管收”等方面帶來的便捷。

  “衛星定位到我們這個機械的移動信號後,傳輸到電腦版,從而達到精量播種,可以控制到一次兩顆至三顆的播種量,並可達到精準施肥。”貴州山水農業機械發展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志波説。

  “目前,我們已採購10.2噸油菜種子,並全部發放到各鄉鎮(街道),然後再發放到農戶手裏。我們將大力推廣油菜種機械化播種,爭取10月下旬完成今年油菜種植任務。”三都農業園區管委會規劃建設局局長石永勤説。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近年來,我省把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産力的重要抓手,引導農機戶、農機化服務組織購置農機,提升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

  新農田:讓“高效田”保障生産

  甕安縣平定營鎮梭羅村梭羅壩區水稻基地裏,稻穗顆粒飽滿,隨微風搖曳,空氣中瀰漫着陣陣稻香。6&收割機開足馬力,在稻田裏來回穿梭,收割、脫粒、裝車一氣呵成,轉眼間金黃的稻穗就變成一車稻穀。

  在收割完稻穀的田塊裏,個別大戶的油菜也已經種植下去。據介紹,今年梭羅壩區能夠實施“稻油輪作”,全靠甕安縣202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在該項目實施之前,這個壩區只能種植一季稻,水稻采收後,千余畝良田就變成了農閒田,加上壩區面積廣、地塊多,每年雨季壩區作物都面臨着旱澇風險。

  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後,不僅徹底解決壩區的排澇問題,也進一步提高梭羅大米的品質,推動了該産業的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

  “以前是望天吃飯,高標準農田實施後,種水稻不再受那麼多的限制。而且使用收割機節省了好多時間。我家90畝田,用三台收割機收水稻半天就收完了。”村民朱成堯説。

  高標準農田,一頭連着千家萬戶,一頭連着糧食安全。今年以來,為深入貫徹“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我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穩定糧食生産的重要抓手,確保建得好、用得上、有效益、管長遠,全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9月份以來,為了搶抓秋播秋種的關鍵時節,各地倒排工期、搶抓進度,力爭按期完工,不誤農時。

  近日,在湄潭縣高&鎮窯上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施工現場,推土機、挖掘機來回作業,工人正在開溝挖渠。

  “目前每天組織的挖機有70余&、工人百餘人,採取白加黑、人歇機不歇的模式施工,將土地平整後交給屬地政府,確保不影響油菜的種植。”項目負責人田峰&&,後續的整體配套設施工程將於今年12月31日前全部完成。(記者 鄧鉞潔)

[責任編輯:王雪松 鄧嫻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