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持續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幫扶和産業發展-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貴州省持續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幫扶和産業發展

2023-09-13 09:28:58  來源:貴州日報

從“喜遷”到“喜業”

——我省持續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幫扶和産業發展

  “好好讀書哦,我先去上班了。”清早,明媚的陽光灑滿街頭巷尾,在惠水縣明田街道新民社區,35歲的胡安輝與兒子一同下樓後照常叮囑了兩句,二人便朝着不同方向走去。

  轉過一道彎,不到100米,胡安輝便到達了離家很近的伊科達製衣車間,打開縫紉機開始一天的工作,“前面的同事工序快,我這裡也快,按計件算,一個月下來也有個4000多元的收入。”

  胡安輝過去的家,在惠水縣王佑鎮比較偏遠的地方,前些年為了改善家中困難,他一直在省外謀生,學歷不高,頻繁更換工作的他什麼都幹過,卻沒有一份工作長期穩定下來。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讓有老有小的胡安輝在縣城安了家,工作也變了樣,他笑言:“我回來快3年了,一直在這裡上班,離家近,工資又不錯,肯定願意留在這裡。”穩定的收入和工作,給了胡安輝極大的歸屬感和信心。

  “要就業,就好業”,搬遷後的生計,是和胡安輝這樣的搬遷家庭最關切的問題,也是實現“換窮業”“穩得住”的基本保障。

  近年來,幫助搬遷群眾更好地就業增收,一直是做好後續扶持工作的重點和關鍵,我省堅持産業和就業兩手抓,不斷拓寬搬遷群眾致富渠道,促進穩定增收。

  從抓産業發展着手,全省各地為“穩就業”而實施的項目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增加起來,投入資金實施項目的同時,外輸內拓不斷發力。充分發揮安置區就業創業服務中心和勞務輸出&&,對外輸出務工,通過加強就業動態監測、開展産業園區與周邊安置社區“兩區共建”、在大型安置區探索設立零工市場等措施,全力以赴推進高質量就業。

  從全力以赴穩就業,到千方百計興産業,全省各地多點發力,打好“組合拳”:

  三穗縣綜合施策抓好就地就近就業。幫扶載體吸納一批,探索“企業+車間+搬遷群眾”的模式,吸納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園區企業承載一批,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吸納就業;發展産業帶動一批,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創業就業産業園和再生資源加工項目;重點對象扶持一批,提供各類公益性崗位解決就業。

  關嶺自治縣抓牢産業發展,織牢就業增收網。持續做強傳統産業,鼓勵和支持搬遷群眾結合自身實際發展“關嶺牛”“花椒”等傳統優勢産業;持續做大特色産業,招引重點企業和優勢産業入駐安置點園區,提供就業崗位;持續做優創新産業,在全縣規模最大的安置社區打造高質量就業服務基地。

  七星關區不斷發展壯大安置社區集體經濟。在強化黨建引領的同時,強化産業發展,建設産業園、農貿市場和中藥材産業提升等産業項目,開辦惠民超市、家政服務、餐飲公司等服務産業;盤活資源資産,發展社區集體經濟;建立社區經濟實體化利益聯結機制,同步實現集體經濟發展與群眾增收。

  在晴隆縣龍發服飾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志彩看來,做好就業服務促增收就是幫助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穩下來,他介紹:“我們公司是2017年成立的,作為黔西南招商引資大亞灣援建的項目,我們截至目前也帶動了300余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近就業,接下來我們還會擴大生産規模,為搬遷後續扶持貢獻力量。”

  從環境轉換到身份轉換,從農民到工人,搬遷群眾謀生計的方式,也從單一的農業為主,更多元化地融入二、三産業。

  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搬遷勞動力家庭41.2萬戶99.5萬人,實現就業41.2萬戶95.31萬人,上半年,全省搬遷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實現11671元。挪窮窩、立新業,搬遷後,一步一個腳印地改變,讓搬遷群眾迎來了一個又一個嶄新而又充滿希望的明天。(記者 梁聖)

[責任編輯:劉昌餘 吳雨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