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7月8日電(黃勇)貴州梵凈山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産5年來,貴州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嚴格遵守申遺承諾,全面加強遺産資源保護,梵凈山生物多樣性價值更加彰顯,大保護的生態系統不斷完善,惠民生的發展格局不斷構成,生態化的産業鏈條不斷健全。
7月6日,梵凈山成功申遺5周年懇談會在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舉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理事會主席章新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夏澤翰視頻致辭。國家林業與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二級巡視員李焰,貴州省林業局局長胡洪成,銅仁市委書記李作勳,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助理駐華代表馬超德出席並致辭。國家林草局世界遺産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劉保黨,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江海,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謝宗強,貴州省人民政府參事、貴州師範大學教授熊康寧,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冉景丞,貴州師範大學教授肖時珍、任曉冬、陳滸等專家作了交流發言。梵凈山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尚空匯報了梵凈山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産5年來工作開展情況。國家林草局,貴州省直有關部門、省內其他世界自然遺産保護管理局,銅仁市、松桃縣、江口縣、印江縣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省內外部分專家學者參加會議。銅仁市委副書記、市長穆嶸坤主持座談會。
專家們認為,梵凈山作為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單位,其獨特的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價值突出,在貴州乃至全國、全世界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銅仁市較好處理了保護管理與可持續發展關係,為實現申遺價值最大化做了許多富有成效的工作,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日益優化,梵凈山生態價值得到充分彰顯,對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要深入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及時掌握世界遺産的發展趨勢,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理念成熟技術,對標國際標準完善保護制度,落實地方政府和遺産管理機構監管責任,引導公眾參與保護,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然遺産的生態旅游功能,建立多方合作共贏機制,讓遺産地與周邊社區群眾在參與保護中受益,成為遺産保護的堅定維護者。
2018年7月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審議通過將梵凈山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梵凈山成為我國第53處世界遺産、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産,是貴州省繼“中國南方喀斯特”“中國丹霞”之後的又一處世界自然遺産地,也是貴州首個獨立申報的世界自然遺産項目。梵凈山也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是瀕危物種黔金絲猴、梵凈山冷杉的唯一棲息地。
申遺成功後,2018年11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將梵凈山管理局下放銅仁市管理,調整下放5項管理權限到梵凈山管理局。銅仁市成立由市委書記和市長任雙組長的梵凈山保護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編制完成《梵凈山區域國土空間規劃》《梵凈山保護規劃(2020-2035)》《梵凈山區域鄉村振興規劃》《梵凈山區域旅游規劃》等系列規劃,&&了《銅仁市梵凈山保護條例》,推進梵凈山保護管理長效化、法治化。
申遺成功以來,相關部門推進生態修復治理、生態移民搬遷、嚴防外來物種入侵,強化科研監測和物種保護,完成梵凈山遺産地勘界定界,推進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保護工作。目前梵凈山擁有野生動植物7154種,其中野生動物360科2760種,植物359科4394種。更新《梵凈山遺産地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名錄》,其中珍稀動物57種,比原名錄增加13種;珍稀植物83種,比原名錄增加46種。
申遺成功以來,相關部門加強對梵凈山區域水文水質、土壤、大氣和生物持續監測。目前建設水質監測點15個、河床監測斷面37個、氣象站10個、森林監測樣地31個、紅外相機監測點420個、動物視頻監控系統4套;推進梵凈山冷杉等極小種群拯救保護工程,啟動實施梵凈山植物種子資源庫建設,實施黔金絲猴拯救保護“四個一”工程,完成新一輪黔金絲猴本底資源調查,全面摸清黔金絲猴野外生境和種群結構現狀,發現黔金絲猴新的野外行為活動規律。2018年至2022年成功繁育黔金絲猴幼猴三隻,
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推進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投入資金200萬元開展“節能改灶”項目,購置電磁爐5500余套對遺産地及緩衝區內農戶全覆蓋發放。五年來累計兌現公益林補償資金1300余萬元,直接受益農戶2600余戶。推進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工作,2022年完成商品林贖買2800余畝,兌現資金1385.54萬元。依託梵凈山生態資源優勢,推動生態價值轉化,打造梵凈山“生態魚、生態水、生態茶”等系列生態品牌,發展中草藥和食用菌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