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政務資訊推廣
馬山壯繡秀外“惠”中
2023-04-04 09:40:26 來源: 廣西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原標題】馬山壯繡秀外“惠”中

  姑娘江畔,煙雨濛濛。馬山縣白山鎮西華街附近的一條小巷裏,幾個小朋友在追逐打鬧,老人們安坐在屋檐下聊著家常。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就在這條不起眼的小巷裏,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産壯繡傳承人藍淋及其家人建起了集研發、設計、生産、銷售、培訓等于一體的“壯美坊”,將“馬山壯繡”這一民間技藝發揚光大,並走上世界舞臺。

  “這幅‘吉祥九福娃’,是娘家給省親女兒的禮物,寓意人丁興旺、家宅安康。”壯美坊一角,藍淋用一副尚未完工的作品向記者解説壯繡的制作過程。這幅作品長約30釐米、寬不過10釐米左右,但即使是技藝精湛的繡娘也需要一個多月才能完工,其工藝的復雜程度可見一斑——

  刺繡之前需要先在紙上描繪圖樣,再用剪刀將圖樣剪出。壯繡紋路細膩紛繁,一些細小的元素僅有指甲蓋的1/5大小,下剪稍有不慎就可能剪壞圖樣,必須重新描繪;

  刺繡的色彩和層次要依靠不同色調和材質的繡花線方能顯現。壯美坊的壁櫃上陳列了近2000種各色繡花線,放眼望去令人眼花繚亂,一旦選線不當就可能影響成品效果;

  不同的圖案、紋路需要採用不同的刺繡針法,繡娘不僅要掌握平繡、盤繡、打籽繡、插指等傳統針法,還要學習藍淋及其團隊多年來研發的數十種新針法。

  如果説“纖纖玉手巧輕柔,六彩交相絲線遊”的技藝是壯繡的基礎,那麼“寄語天仙瀛海月,繡完膚色繡精神”的理念就是壯繡的“精氣神”。

  壯美坊內收藏了一副有上百年歷史的壯繡作品,作品以大紅色托底、飾以盛開的各色牡丹和數片綠葉,色彩艷麗而不庸俗,充分展現出設計者的胸中丘壑。自小浸淫傳統藝術、16歲就能獨立完成壯繡作品的藍淋認為,好的壯繡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足夠的耐心,更需要超前的設計理念。“我們不斷從先輩的作品中汲取靈感、同時努力學習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才能創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時代審美的作品。”藍淋説。

  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壯美坊的壯繡作品總能推陳出新,在更大的舞臺上閃耀光芒。從中國—東盟博覽會到第45屆體操世錦賽,從第52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上榮獲金獎的“喜象太平”到中老建交60周年的“國禮”,馬山壯繡已然成為展示民族地域文化的一張名片。今年2月,首批全國“一縣一品”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公布,馬山壯繡與賓陽壯錦、桂林團扇一並躋身名錄。

  壯美坊也隨之穩步發展,其生産、銷售的産品中既有上萬元的繡花服裝、裝飾畫等精品,也有百元左右的抱枕、車飾等“親民”物件;既有“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寫實作品,也有抽象化的寫意圖形。多年來,壯美坊陸續培訓了2000多名婦女,其中200余人成為坊內繡娘,一些繡娘在日常工作中研發出新的針法,進一步提升了作品的工藝水準。

  從羅泊灣漢墓出土的絲織品到《嶺外代答》中記載的“土人新婦之飾”,壯繡已經走過了千百年的歷史。民族文化與現代審美,鄉土技藝與高臺教化,廟堂收藏品與普通日用品,傳承傳統文化與創造經濟價值——這些在時下語境中衝突不斷的術語,在壯美坊的壯繡作品中卻趨于和諧。在藍淋看來,壯繡既有登上世界舞臺的藝術實力、也離不開惠及民生的商業化,“秀外‘惠’中”方顯本色。(記者 孟振興 通訊員 韋璐)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君
新聞評論
0100702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9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