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政務信息推廣
民族教育之花綻放瑤山
2022-11-09 15:55:02 來源: 來賓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原標題】民族教育之花綻放瑤山——金秀全力推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綜述

  金秀瑤族自治縣民族小學開展瑤族刺繡課程。(吳雪君 攝)

  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八仙舞”傳承人代表在大樟中心小學表演。(黃秀鳳 攝)

  學生在校園的操場上愉快地玩耍。(黃秀鳳 攝)

  金田小學新貌 。(翁 娟 攝)

  金秀教育園區航拍。 (蔡思亮 攝)

  70年堅守初心,金秀瑤族自治縣始終堅持“小縣大教育、小縣富教育、小縣強教育”理念,不斷補齊短板,優化資源配置,改善教學條件,越來越多山區孩子享受到更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

  70年砥礪奮進,全縣教育面貌煥然一新,日益完備的基礎設施,不斷優化的教學條件,和諧雅致的校園環境……金秀民族教育綻放出一朵朵絢麗之花。

發揮民族特色 做“活”民族教育

  歡快的黃泥鼓操、動聽的瑤族香哩歌、精美的瑤族刺繡,與極具瑤族特色的校園相映成趣。新學期,金秀瑤族自治縣忠良中心校的學生在新校區跳起歡快的黃泥鼓操,陽光灑在學生們的臉上,青春洋溢,活力四射。

  “黃泥鼓舞是金秀瑤族的傳統文化,文化館將黃泥鼓舞編排成黃泥鼓操,便於我們學習和傳播,讓我們的課間活動更加豐富,與眾不同。”該校學生蘭藝蓮高興地説道。

  2018年,金秀推行黃泥鼓舞(操)進校園,同時在縣民族小學、忠良鄉中學、六巷小學、金田小學等鄉鎮中小學進行培訓和推廣。

  金秀一直致力於發展民族教育工作,重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將優秀民族文化融入課堂,讓學生們從小了解、熱愛並傳承民族文化。

  在該縣民族小學的教室內,學生黃月月正在老師李霜清的指導下,一手托着一塊黑色的繡布,一手執着繡花的銀針,稚嫩的小手在黑色繡布上下舞動,不一會,一朵八角花便躍然而上。

  “我們這門課程主要教授學生怎樣穿針引線,以及五個瑤族支系不同花樣的繡法。”李霜清説道。

  借助國家“雙減”政策契機,金秀民族小學在課後開設瑤族刺繡課程,讓學生在減輕負擔的同時,進一步了解瑤族刺繡文化知識,學習刺繡技藝。

  為促進非遺文化在校園中發揮積極作用,近年來,金秀將“瑤族黃泥鼓”“瑤族舞香龍”“瑤族香哩歌”“瑤族八仙舞”等非遺文化送進了校園,納入全縣各大中小學校的特色課程。

  為了推動民族教育事業駛入發展快車道,做“活”民族教育,金秀積極為學生搭建學習民族優秀文化的平台,採取民族文化進課堂,舉辦民族文藝活動、民族傳統體育比賽,創建民族教育基地等形式,為民族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改善教學條件 邁向學有“優”教

  金田小學是金秀鎮一所村級寄宿制小學,校園佔地面積19.67畝,總建築面積3197平方米,服務人口數6785人。其前身是“金田茶場小學”,1989年搬遷到金秀鎮劉村屯,更名為金田小學。

  “幾十年前就是兩三棟泥房,幾張桌椅、一塊黑板就是一個教室的所有資産,我是親眼見證這裡慢慢變好,真的太欣慰了。”在金田小學扎根30多年的教師金素珍説道。

  現在的金田小學讓人眼前一亮,黃色為主色調的教學樓、綜合樓、宿舍樓獨顯瑤族特色;乾淨舒適的教室內新桌椅整齊排列,智慧黑板上播放着教學內容;寬敞明亮的舞蹈室裏,學生盡情地展示優美的舞姿;運動場上,學生們肆意地揮灑汗水……讀書聲、吶喊聲、歌唱聲交織在一起,響徹校園的各個角落。

  從泥瓦房到嶄新的教學樓,從水泥路到塑膠跑道,從一塊黑板到多媒體教室……金田小學的變化同時也在金秀各鄉鎮中小學發生着。

  近年來,金秀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推動各級各類學校建設。據統計,2018年至2021年,金秀縣委、縣政府共籌建校資金6.6億元,新建桐木教育園區,改擴建學校項目53個,新增教學儀器設備價值6233.5萬元;新建校舍15.8萬平方米,新增體育運動場館面積3.6萬平方米;新增教育學位5000個。同時,全縣所有學校完成現代化信息技術裝配。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為加快推進山區教育振興發展,金秀在優先發展教育的同時,把教師隊伍的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十三五”期間,全縣通過定向培養、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加強教師培訓、優化教師學科結構等舉措,創新辦學模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優化教師學科結構,大力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為鞏固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果,努力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發展,金秀搶抓教育協作機遇,積極與哈爾濱工業大學以及廣東、貴州等地開展教育對口幫扶,助推全縣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寫好惠民文章 護航求學之路

  家住羅香鄉龍坪村的陳麗,是今年金秀高考生之一。6月24日,廣西高考分數線公布,陳麗查詢完自己的分數後,趕緊打電話向父母報喜。

  “成績考得不錯,有點超常發揮。”陳麗開心地説。

  陳麗家裏共有5口人,爺爺已70多歲,父母50多歲,弟弟還在讀初中,家裏的主要經濟來源靠父母在廣東務工。

  “我在學校了解過助學貸款,我家的條件符合助學貸款政策,現在不擔心沒錢上學,反而是不知道要報哪所學校。”陳麗説道。

  “從2021年開始,專科和本科的助學貸款額度從8000元提高到12000元,研究生從12000元提高到16000元,除學費外,餘下的貸款還可以作為生活費。”金秀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員梁露介紹道。

  為讓家庭經濟困難的學子沒有後顧之憂,實現自己的夢想,2008年底,金秀根據國家、自治區及來賓市關於生源地大學貧困生貸款工作有關文件精神,成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從2009年開始至2021年,全縣共接受3700位貧困大學生貸款申請,受理合同數9326筆,累計放款金額6381.8388萬元,學生上學期間的利息全部由國家承擔。

  教育是民生之本,涉及千家萬戶,教育惠民工程更是暖心工程。金秀狠抓學生資助工作,認真落實國家教育各項惠民政策,全面落實“免、補、貸、助”等措施,通過保障義務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等途徑,基本實現“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目標,保障大瑤山學子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

  今年以來,金秀進一步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通過數據對比、動態管理、精準認定,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被精準落實資助政策並在全學段獲得有效資助。

  “十三五”以來,通過用好用足上級資助政策,金秀各類教育投入學生資助(含免、助、獎、貸等)資金達1.2億元,資助學生1.37萬人次。

  教育之路漫漫,育人之心灼灼。回首70年,金秀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位置,堅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發展,譜寫金秀教育新篇章,讓瑤山學子從“能上學”到“上好學”,讓一朵朵絢麗的民族教育之花在瑤山盛放。(陶振英 翁娟)

+1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敏
新聞評論
0100702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1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