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蘭州新區:荒地起新城
2022-08-20 10:10:04 來源: 《瞭望》
圖集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任衛東 宋常青 李傑 王銘禹

    ◇蘭州新區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後發優勢,經濟發展呈現加速度,連續5年GDP增速超過15%,持續領跑國家級新區

    ◇蘭州新區自2012年8月獲批設立十年來,從拓荒植綠、鋪路通水,到産城融合、宜業宜居,走出了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之路

    2012年,第五個國家級新區——蘭州新區批復設立。設立之初的蘭州新區,由於地處黃土高坡“撂荒”盆地,滿眼童山禿嶺,遍地鹽鹼荒灘,完全是一張白紙“從零開始”。

    十年來,蘭州新區荒地起新城,“白紙繪丹青”,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人才環境、生態環境,近年來更是融入國家戰略,積極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後發優勢,經濟發展呈現加速度,連續5年GDP增速超過15%,實現高質量發展。

    新城從荒地崛起

    2012年8月,位於蘭州市北部60余公里的秦王川盆地迎來了高光時刻,位於此地的蘭州新區作為我國第五個、西北首個國家級新區,獲批設立。

    彼時,西北地區甘肅、青海、寧夏三省區發展相對較慢、經濟總量相對偏小,地處蘭州、西寧、銀川中間位置的蘭州新區,被寄予了助推區域均衡發展、成為西北地區經濟增長點的厚望。

    蘭州新區設立之初人口不足10萬人、GDP不足5億元,所在的秦王川盆地,北距騰格裏沙漠僅25公里,東、西、南三面均為黃土丘陵,乾旱少雨、植被稀少、風沙肆虐、土地貧瘠。

    “國家級新區對甘肅是新鮮事物,無先例可循。”蘭州新區黨工委委員、辦公室主任羅耀宗説,與其他人才、技術、資金實力雄厚的地方相比,蘭州新區相當於從零起步。

    新區距離蘭州市城區較遠,起初各項生活配套設施不完備、自然環境比較惡劣,制約着引進人才、招商引資等工作的推進,為此,蘭州新區設立之初便加速基礎設施建設。2015年,蘭州新區核心區100平方公里的水、電、路、氣等配套基礎設施基本建成,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産業新城雛形初現。

    拼版照片:上圖剛剛建成蓄水的蘭州新區棲霞湖風光(2013年8月22日攝,蘭州新區供圖);下圖為2022年8月10日拍攝的蘭州新區棲霞湖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陳斌攝)。新華社發

    同時,蘭州新區産業發展實行“一招二遷三引”,即奔赴各地緊盯大企業、大項目招商引資,同時力促蘭州市區企業“出城入園”遷入新區。

    蘭州新區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始終秉持改革先行、均衡發展理念,一方面着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組織運行機制改革,營造發展高地、人才洼地;另一方面強化産業集群驅動、生態治理先行的發展思路,築牢高質量發展基礎,擦亮綠色發展底色。

    ——營商環境不斷優化。蘭州新區推動“大部制、大服務、扁平化”改革,縣級機構精簡26%;撤銷除教育、衞生以外的管理性質事業單位;機關幹部精簡50.8%,全部充實到園區、社區服務一線。

    “機構的精簡,充分釋放了行政管理、組織運行效能。”蘭州新區經濟合作局副局長王俊鋒説,目前,蘭州新區政務服務365天不打烊,企業投資審批流程和開辦時間分別是國務院目標的四分之一以及八分之一,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評估在國家18個試點中位列第三,市場主體年均增速30%以上。

    ——人才環境持續向好。為充分激發人才活力,蘭州新區實行“全員聘用制、全員績效考核、全員績效工資”,打通了行政機關與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之間幹部人才交流渠道,推動幹部梯次良性發展。&&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獎勵扶持、人才選拔管理等系列政策,近五年引培各類人才超10萬人,人才“虹吸效應”充分釋放。

    游客在蘭州新區臨港花海游玩(8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生態環境全面改善。十年來,蘭州新區累計生態修復超12萬畝,造林綠化20多萬畝,城市綠化率由2012年不足5%提高到2021年的36%,不僅獲批“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還榮獲聯合國環境規劃基金會“綠色中國·環保成就獎之傑出環境治理工程獎”“綠色發展優秀城市”。

    經濟增速領跑國家級新區

    近年來,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蘭州新區發展迅猛——連續5年GDP增速超15%,領跑國家級新區。

    蘭州新區黨工委書記楊建忠&&,蘭州新區不是新建一座城,而是要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甘肅特點的欠發達地區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實現跨越式發展路徑。

    2012年8月,國務院批復設立蘭州新區時,就賦予了西北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國家重要的産業基地、向西開放的重要戰略平台和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等重要職能。

    這是8月10日拍攝的蘭州新區城市面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十年之間,甘肅省委、省政府指導蘭州新區圍繞“極、地、&、區”四大功能定位,打造西部特色現代化新型城市,初步形成較好發展局面。

    ——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蘭州新區GDP從設立之初不足5億元,到2021年突破300億元,增長近60倍;近5年GDP增速最低15.6%,最高達20%。今年上半年,在疫情衝擊下,蘭州新區GDP增速仍達1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0.9%,市場主體數量增長15%,經濟發展持續向好。

    ——優質産業項目富集。5年來,蘭州新區累計引進優質産業項目1080多個、總投資5280多億元,形成了千億級新材料、精細化工産業集群。其中,2021年12月,海亮集團15萬噸高性能銅箔材料項目破土動工,今年6月首條銅箔生産線便投産出箔,將於9月正式投産。海亮集團副總裁、甘肅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樹光説,項目全部建成投産後,産值超180億元,將助推蘭州新區形成全球最大的銅箔材料生産基地,高端産業持續落地開花。

    ——科技創新持續提升。為持續推動産業高質量發展,蘭州新區&&科技揭榜挂帥、扶持獎勵等系列政策措施,建成大科學裝置、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各類創新平台,有研發活動規上企業比重達38.8%,科技成果轉化率達31.4%,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以上,在清潔能源、新材料、裝備製造、生物制藥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産品和技術。

    8月11日,裝載哈薩克斯坦亞麻籽貨物的國際貨運班列抵達蘭州新區中川北站物流園。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十年之間,蘭州新區不僅創新平台從不足10個增長到168個、研發人員從200餘人增長到近6000人,而且研發強度從1.4%提高到3.8%,位居全省前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2013年的6家增加至2021年的90家,2021年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12億元。

    ——不斷構築向西開放新高地。2015年以來,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國際航空港、鐵路陸港、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等對外開放平台快速搭建,肉類、種苗、冰鮮水産品、水果、糧食、活體動物六大指定監管場地和網購保稅、跨境直郵兩個跨境電商監管中心陸續設立,開通16條國際貨運航線,實現國際貨運班列雙向常態化運營,獲批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産自蘭州新區的鑽機、銅材、線纜、新能源汽車、農藥等遠銷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物流集散樞紐和多式聯運中心加快形成。近五年來,蘭州新區進出口貿易額倍數增長,有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58個,貿易産品200余種,商貿物流營收突破2800億元,同比增長45%,成為西北進出口貿易分撥中心和商品交易中心。

    走出特色之路

    蘭州新區獲批十年來,從黃土荒丘到産業新城,從築牢發展四梁八柱,到勇擔“極、地、&、區”職能,走出了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之路。

    不少專家學者、幹部及企業負責人認為,蘭州新區結合定位和圍繞國家戰略,克服了區域發展不平衡及疫情等掣肘實現較好較快發展,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深度嵌入國家戰略謀求高質量發展探索出可供參考借鑒的路徑和樣本。

    工人在蘭州新區蘭石集團高端裝備産業園車間內作業(8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一方面,西部地區,潛力巨大。當前,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為西部增添發展動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新能源富集的西部帶來發展機遇,中東部産業西遷為西部提供發展主體,西部地區應把握機會調結構,形成“新增量”。

    另一方面,深化改革,銳意開放。長期以來,西部地區營商環境與中東部地區差距較大。其中,營商環境制約人才、技術、資本聚集。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才能形成産業發展、人才匯聚的良性循環。同時,西部地區處於“一帶一路”向西開放前沿地帶,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才能助力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支點橋梁,實現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 王小華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41128930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