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煉車間裏的“爐火青春”
2022-06-21 15:15:11 來源: 新華社
圖集

    新華社蘭州6月21日電 題:熔煉車間裏的“爐火青春”

    新華社記者崔翰超

    熔煉車間裏沒有胖子,因為這裏的“熱辣”讓西北正午的酷暑都遜色三分。

    密閉鼓風爐旁,刺耳的噪音震耳欲聾,滾滾熱浪席卷而來。安全帽和防塵口罩的防護下,張曉平從觀察口盯著爐內的情況,汗水早已浸濕了他的衣裳。

    6月15日,張曉平在熔煉車間內進行檢查。新華社記者 崔翰超 攝

    45歲的張曉平是甘肅省白銀市白銀有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冶煉廠熔煉車間調度室調度長,別人都叫他一聲“張師傅”,而他還有一個特別的外號“行走的測量儀”。

    這個稱呼來自他的一雙“火眼金睛”,可以只靠雙眼便確定爐溫。由于爐內高熱高壓,一般的測量儀無法放入,只能靠雙眼來觀察爐溫,這一絕技來自他多年的一線工作經驗。

    張曉平的父輩便是工人。小時候嚷嚷著要跟父親去礦區的他,在2000年進入熔煉車間工作,從此轟鳴的機器與陣陣熱浪便常伴左右。辛苦的工作,嚴苛的環境,“連軸轉”成為常態,甚至有時連年夜飯也吃不上,這讓剛從學校來到廠裏的張曉平一度産生放棄的想法。

    “當時父親和師傅們告訴我,我們是為了國家建設而工作,受點苦沒什麼。”張曉平躁動的心最終安定了下來。

    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自從那時候開始,張曉平就用青春守著那燃燒的爐火,也就是在這日復一日的平凡工作中,張曉平“煉”就了自己的不平凡。

    除了“火眼金睛”,張曉平還與同事們共同鑽研,開發出一套被稱為車間生産“獨門秘籍”和“制勝法寶”的先進操作方法,讓鼓風爐的使用壽命從原來的不到10個月提高到24個月。

    從進廠時的“小張”到今天的“張師傅”,張曉平始終對工人的身份感到自豪:“工人是為國家搞建設,為社會創造價值。”

    社會經濟在不斷發展,工人的奉獻精神和自豪也傳給了新一代工人。

    6月15日,張曉平在熔煉車間內工作。新華社記者 崔翰超 攝

    28歲的技術員陶乃興2016年畢業後從雲南來到車間工作。剛離開校園踏上工作崗位,現實和理想的差距讓他一時間難以適應。

    “一開始也迷茫,有很多同學都轉去了其他行當。”陶乃興工作不久心裏打起了“退堂鼓”,但在張曉平和其他老師傅的鼓勵下,陶乃興才決定堅持下來。

    如今的陶乃興已經成為負責工藝技術、生産安全等環節的技術員。技術上他不斷鑽研,生活上他已經融入了熔煉車間這個大家庭,他身上也有了一股不服輸的勁頭。

    “人這一生必然要經過爐火的熔煉,才能去雜存精。”張曉平説。他的眼裏映射出爐火,那火苗隨著心臟而跳動。(完)

責任編輯: 王小華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4112876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