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六十載 植綠“父子兵”
2022-05-05 17:05:03 來源: 新華社
圖集

    時值立夏,從山頂俯瞰,車道嶺林場的“綠衣”,像層層抹茶的蛋糕,向遠方延伸。難以想像,百年以來,“苦甲天下”“幹旱少雨”的“緊箍咒”曾讓這裏的百姓眉頭緊鎖。

    車道嶺林場地處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這裏是海拔2200多米的黃土高原,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今,王宗剛、王富軍父子等幾代人,植樹、造林、護林,數十年如一日,為幹渴的旱垣係上了綠絲帶。

    王宗剛(右一)、王富軍父子觀察樹木長勢。(新華社記者 郭剛 攝)

    最近,78歲的王宗剛總會步行幾裏地,到林場周邊看看自己種下的樹。1959年,不到16歲的他來到林場工作。

    “那時候,荒山禿嶺,沒有植被。風大時滿天黃土,看不見日頭。”王宗剛説,自己剛在林場工作沒多久,和他一起同時到崗的3個人,都因條件異常艱苦而離開。

    嚴重缺水給大地套上了“緊箍咒”,車道嶺林場地勢高,情況也更糟。“林場沒水喝,得到幾公里外的小河挑水,一來一回就得走一個多小時”。王宗剛説,一桶水得計劃著用好幾天。

    沒水難解渴,少柴難生活。禿嶺上,農戶做飯、暖炕難覓柴火。王宗剛説,他們春季種的樹苗,冬天可能就成了農戶家的柴火。“那時候,經常有老鄉偷偷放牛羊、鏟草皮、砍樹,我們得制止,留住一點綠不容易。”他説。

    1991年,王宗剛退休。32年的堅守,讓光禿禿的車道嶺漸披“綠衣”。

    航拍的車道嶺林場一景(新華社記者 郭剛 攝)

    王宗剛的足跡遍布車道嶺林場的50多道梁峁,約20萬株各類樹苗被他親手栽植。“這些是榆樹、杏樹,遠處的是側柏,低矮的是檸條。”看著自己的“心血”茁壯成長,王宗剛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父親退休後,王富軍接了班。那時的車道嶺,經過父輩30多年的植樹造林,面積已超過1萬畝。

    “我們的工作,主要就是擴林、補種、護林和防火。”王富軍説,到林場工作以後,自己才真正理解了父親。

    20世紀90年代,王富軍和同事們種樹育苗已用上拖拉機,巡山有了自行車,後來逐步升級換代,換上了摩托車和小汽車。

    “這麼多年,車道嶺環境越來越好,進山放牧、採伐樹木的現象基本消失了。”王富軍説,工作一段時間後,他明白種活一棵樹實屬不易,便下決心鑽研育苗植樹技術。

    從2000年開始,定西市開始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而育苗植樹經驗豐富的王富軍等林場職工成了植樹造林的好把式,開始積極參與相關工作。

    王富軍(左一)正和同事們一起工作。(新華社記者 郭剛 攝)

    車道嶺林場場長李剛介紹,如今,綠意蔥蘢的車道嶺林場面積已擴大到13000余畝。

    這幾年,在三面環山的安定區,王富軍和同事們早出晚歸,在城區附近的東山、南山和西岩山上持續造林。“全區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9.3%提高到2021年的18%。”安定區林業和草原局局長董俊盛説。去年底,經專家評審、復核和公示,安定區被列入2021年度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名單。(記者程楠、郭剛、趙偉宏、王植櫻)

責任編輯: 王小華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4112862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