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這幢山間小樓深藏“功”與“名”

  渝中區嘉陵新路55號,農工黨中央機關在渝舊址陳列館。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舊址資料

  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機關舊址陳列館,位于渝中區嘉陵新路55號。這是最早在重慶設立的民主黨派中央機構,也是當時在重慶的黨外人士活動中心之一。1938年9月,中國農工民主黨(簡稱農工黨)主要負責人章伯鈞、彭澤湘等先後到達重慶,選擇將李子壩半山新村3號(現渝中區嘉陵新路55號)作為中央機關所在地。1946年5月,農工黨從重慶遷至上海,在李子壩辦公長達7年又8個月。在此期間,周恩來、董必武等曾到此與農工黨人士共商國是。這裏見證了農工黨與共産黨親密合作、積極抗日,為拯救民族危亡、爭取民族解放作出的重大貢獻。

  講述人

  農工黨重慶市委會副主委 張昌紅

  盛夏時分,碧空如洗。

  在重慶網紅景點佛圖關輕軌站旁,三三兩兩的市民遊客饒有興致地舉著手機,要在這山水之間留存“影跡”。

  憑著“輕軌穿樓”和“開往春天的列車”走紅網絡,不少人認識了重慶李子壩輕軌站和佛圖關步道。然而,鮮有人知道,就在附近的半山腰上,有幢古香古色的小樓掩隱于青山竹林之間,這就是農工黨中央機關舊址陳列館。

  這兒有什麼特別?一個民主黨派中央機構為什麼要設立于此?這裏又發生過怎樣值得銘記的故事?

  聽著張昌紅的講述,記者倣佛看到了抗戰時期農工黨中央機關裏發生的一幕幕場景。

  最早在重慶設立的民主黨派中央機構

  “武漢淪陷後,解委會(農工黨的前身)就從武漢遷到了重慶。”張昌紅説,農工黨成立于1930年,是我國國內最早建立的民主黨派,“曾經也叫‘臨委會’(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解委會’(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

  1938年9月,武漢淪陷前夕,中國的政治活動中心轉移到重慶。解委會主要負責人章伯鈞、彭澤湘等先後到達重慶。因李子壩半山新村3號離城區不遠,環境安靜,故選擇此處作為中央機關所在地,建立中央機關聯絡點,設組織部、宣傳部、聯絡部,負責處理各項解委會中央事務,同時進行黨務活動或接待各方人士。于是,這裏成為了最早在重慶設立的民主黨派中央機構。

  半山新村3號原建築有四幢小樓,均有編號。1號樓供莊明遠居住,2號樓供鄧初民居住,3號樓供章伯鈞居住(抗戰後郭則沉、王善繼曾居住),4號樓供翦伯讚居住。

  “這是目前我們搜集到的唯一一張在半山新村3號原建築前拍的照片,裏面是葉挺、莊明遠、王深林、丘學訓等人。”張昌紅説。

  走進農工黨中央機關舊址陳列館,進門左側,就能看到這張被放大的石印照片。張昌紅指著照片解釋道,因為當時做的都是比較“隱秘”的工作,所以留給後人的都是一些文字記載,幾乎沒有留下什麼照片。這張珍貴的照片,還是批準復建舊址陳列館後,發動農工黨重慶市委會成員在全國各地搜尋到的。

  照片的背景,即是當時的農工黨中央機關,木格子門窗、歇山式小青瓦屋頂,典型的上世紀二層磚木結構建築。

  下方圖説寫道:1939年1月下旬,新四軍軍長葉挺受國共兩黨邀請來到重慶。在渝期間,葉挺到解委會中央機關拜訪,並合影留念。

  “這裏是農工黨中央早期負責人章伯鈞、丘哲、張雲川等愛國人士曾經工作和戰鬥的地方。抗戰期間,中共領導人周恩來、董必武等也曾到訪此處,與農工黨中央共商抗戰時局。”張昌紅説,正是在這裏,解委會整頓組織,統一思想認識,堅定維護了與中共親密合作關係,為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了重要貢獻。

  周恩來曾在此發表精辟見解

  “這個浮雕是我們在籌備陳列館時就設計好的,中間這位就是周恩來同志。”張昌紅説。

  正對著陳列館大門的是一壁青銅浮雕,重現了周恩來受邀到李子壩半山新村3號,與章伯鈞、丘哲、張雲川、王一帆、莊明遠、楊逸棠等人會談時的場景。

  這個場景,也被“復刻”到陳列館二樓的會議室裏。

  彼時,抗戰危機嚴重,日本大舉進攻,國民黨反共仍未休止。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解委會同中國共産黨的關係進一步密切。

  1943年6月某日晚9時,為求安全、僻靜,解委會在半山新村3號約請周恩來會談。

  “在民族危難關頭,非抗戰不能保民族生存,非團結不能抗戰,非民主不能團結。爭取民主,團結抗戰是大家的共同事業。”周恩來就國內外的形勢、中國共産黨的抗戰主張,以及國共兩黨關係等重大問題發表了精辟見解,並闡明瞭中國共産黨的統一戰線政策。

  他説,當前在中國兩大矛盾中,中日民族間的矛盾仍然是基本的。爭取民主、團結抗戰,是當前主要工作。為抗戰取得最後勝利,必須有廣泛的團結,構成民族的統一戰線。

  這次會談,給解委會負責人很大啟發,不僅堅定了解委會爭取民主、團結抗戰的立場,更堅定了與中國共産黨合作的信心。章伯鈞還代表解委會表示:“在民主運動的進程中,難免會有錯誤、缺點,希望今後能隨時得到貴黨的提醒和幫助。當前民族危機日深,我們只有一條出路,就是團結抗戰。”

  後來,解委會決定增派成員到廣東、江西、香港等地工作,擴大抗日民主運動。

  1947年2月,在農工黨第四次全國幹部會議上,解委會改黨名為“中國農工民主黨”,再次明確提出以社會主義為奮鬥目標,加強與中共的全面合作。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5月5日,農工黨向國內外發出通電,並致電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擁護“五一口號”,讚同召開新政協,成立民主聯合政府。農工黨主要負責人北上,積極參加新政協的籌備和新中國的籌建工作。

  讓統戰舊址發揮時代價值

  “直到1946年5月遷往上海,農工黨中央機關在此度過了近八年的歲月。”張昌紅説,一方面,這裏見證了農工黨與共産黨的團結合作;另一方面,這裏也記錄了農工黨黨史上極為重要的歷史事件:

  1938年12月,解委會對外公開發表《聲討汪兆銘通敵賣國》的通電:“汪精衛之公開叛國,實為其過去行為之必然結果。汪精衛的黨羽,潛伏各處尚不在少數,後患堪虞,不容姑息,應撤查緝辦,以期除惡務盡。還有那些動搖妥協,投機取巧的分子,也必須徹底肅清,才能保證抗戰革命政策之實現,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

  1940年10月10日,解委會在此向全黨發出《整黨通知》,要求全體黨員須重新登記和宣誓,提出黨員工作標準和《八條戒律》,發表《告全黨同志書》。整黨後,解委會吸收了一批進步骨幹入黨。

  1944年初,解委會就地成立《中華論壇》社,並于1945年2月1日正式出版半月刊《中華論壇》。該刊由章伯鈞任主編,邀請中國共産黨、民主黨派和各界知名人士任撰稿人,曾參與“拒檢運動”,發出“要和平,不要內戰”的聯合聲明,成為有影響力的輿論陣地之一。

  此外,李子壩半山新村3號還是當時在重慶的黨外人士活動中心之一,為大家議論時政、共商國是提供了重要場所。

  ……

  在艱苦的抗戰歲月裏,解委會前赴後繼,同中國共産黨親密合作、並肩戰鬥,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正是因為這裏發揮過如此重要的作用,2013年6月,重慶市政府正式批準了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機關舊址陳列館復建工程。”張昌紅介紹,陳列館是利用舊址恢復建成的,因此,這裏既是文物遺址,又是有上世紀30年代速印機等重要文物的陳列館,可以更好地發揮時代價值。

  2014年12月8日,農工黨中央機關舊址陳列館正式開館,開館即被列為農工黨黨史教育基地、重慶市統一戰線傳統教育基地。

  “這是中國農工民主黨與中國共産黨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重要歷史見證。”張昌紅説。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883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