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古法技藝邂逅新電商 90後新農人帶村民奔赴“甜蜜”事業

何春梅(右一)去地裏收購甘蔗。拼多多這樣的新電商平台讓古法紅糖銷量大增,也帶動了當地農民種的甘蔗收購價攀升。 攝/何聚

  當傳承百年的古老技藝與互聯網新思維相遇,會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江津區90後新農人何春梅有自己的答案:引入電商平台拼多多,幫助家鄉的古法手工紅糖直連數億多消費者。

  “新電商救活了老作坊。”何春梅介紹,古法紅糖産品的熱銷,帶動了當地整個紅糖産業鏈條:農民種的甘蔗收購價攀升,運輸司機業務不斷,老作坊滿負荷運轉,古法制糖技師回流……百年技藝得以傳承發揚,家鄉人的生活也越來越甜了。

  古法手工紅糖技藝面臨斷檔

  何春梅的家鄉在江津區石蟆鎮,這裡與四川合江接壤,是傳統的農業鎮。

  7月1日,在何春梅的辦公室裏,她拿出茶杯,放進一顆紅糖,倒入開水,很快紅糖氤氳散開,淺嘗一口,果然滿口的甘蔗香味。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鍾愛古法技藝的産品,比如紅糖。何春梅説,古法紅糖保留了甘蔗果糖、還原糖、葡萄糖、以及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完整保留古代紅糖製造工藝,是一種有益健康的多元糖,承載着厚重的民族記憶和文化。

  石蟆紅糖製造産業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早在清朝末年就有了紅糖熬製作坊。最輝煌時,石蟆鎮上共有50多家紅糖作坊,並帶動周邊白沙、永興等鎮發展起數萬畝甘蔗種植基地。

  但在2000年以後,石蟆紅糖逐漸沒落,大量制糖師傅外流雲南、貴州等地,全鎮僅剩下4家紅糖作坊。

  “現在古法製作的純甘蔗手工熬製的紅糖越來越少了。”何春梅説,要打通癥結,必須借助現代傳播方式打開知名度,借助電商平台打開銷量,幫助古法紅糖直連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消費者。

  開啟直播引流、電商直連消費者,農戶收益翻倍

  何春梅了解到,紅糖傳統熬製工藝主要有榨汁、過濾雜質、趕水、熬煮出糖、打冷鏟“翻砂”、入模成型、烘乾等工序。

  但多數人對這些工序並不了解。於是,2020年,何春梅帶領其創辦的聚鄉村扶貧直播電商團隊進駐糖廠,直播古法手工紅糖的熬製、現切工藝,一邊播一邊帶貨。

  何春梅沒想到,這場直播後,糖廠的30噸紅糖一銷而空,單季共銷出100噸,直接將糖廠庫存賣空。

  2021年,有了此前的經驗,糖廠備貨充足,幾場直播下來,一舉銷售200噸。石蟆紅糖賣到了全國各地,甚至由其他商家遠銷海外。

  拼多多是何春梅銷售紅糖的主陣地。如今,她的紅糖在拼多多銷售了近7萬單,名列全平台“衝飲紅糖排行榜”第二名。顧客評價達到1.6萬條,復購率極高。

  在紅糖帶動下,當地青皮甘蔗的收購價已由兩年前的280元每噸提高到現在約700元每噸。2021年,石蟆鎮的青皮甘蔗種植面積超過5000畝,首次實現恢復性增長。

  帶動更多新農人回流,助力鄉村振興

  2020年,何春梅成立了聚鄉村農村電商中心,把家鄉的農産品通過電商平台,遠銷到了全國各地。

  在拼多多平台上,她的店舖取名“聚鄉村土特産店”,已累計拼出10萬+單,家鄉田間地頭的橄欖、紅糖、花椒、桂圓均是主打産品。

  “2015年銷售額297萬元,2021年銷售額已達到了1360萬元。”何春梅説,今年任務是3000萬元。

  不僅如此,電商中心積極吸納周邊群眾就業,在電商中心直接就業的就有30多人。至今,何春梅已累計促成50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帶動4000余農戶增收1000余萬元。

  在石蟆鎮,越來越多在外地學習或工作的大學生回鄉當上新農人。目前,何春梅的聚鄉村農村電商中心也增加電商運營、直播帶貨的培訓、孵化功能,讓更多青年回到農村助力鄉村振興。

  何春梅就是當代新農人的一個縮影。根據拼多多發布的《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平台上“新新農人”的數量快速增長,2019年是2.97萬人,2021年達到12.6萬人,增長近10萬人。

  作為“腿上有泥”的新電商平台,拼多多在農産品“零佣金”基礎上,通過“拼購+産地直髮”幫助小農戶融入大市場,助力這些新農人發展家鄉事業,帶動鄉親致富。何春梅的這份“甜蜜”事業再一次證明,農村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楊佳

編輯: 劉文靜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6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