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2日,渝中區上清寺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國家一級文物《著名人士題詞留言冊》。圖為張瀾的題詞。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文物資料
鮮繼楨保存的《著名人士題詞留言冊》,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於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鮮繼楨是民盟早期領導人鮮英的大女兒,1940年至1945年,她利用各界知名人士到特園相聚的機會,請他們在留言冊上留下墨寶,以茲紀念。張瀾、馮玉祥、沈鈞儒、郭沫若、陶行知、潘光旦等各界知名人士均揮筆題詞。這本珍貴的留言冊,見證了特園“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的盛況,展示了先賢憂國憂民的博大襟懷。
講述人
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副研究館員 丁穎
夏日山城,晴空萬里。
美麗的渝中區中山四路,靜謐悠然。黃葛樹參天,陽光自樹葉縫隙間灑落下來,樹影婆娑。這條不到一公里的街道,串起眾多歷史遺跡,一磚一瓦都是故事。
嘉陵江畔的特園,便是其中之一。
特園,原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鮮英的公館。抗戰時期,這裡成為中共及各民主黨派活動的重要場所,是中共中央南方局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歷史見證地,也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逐步孕育的歷史見證地。
“鮮英的大女兒鮮繼楨1921年出生,就讀於金陵大學,抗戰時期的校址就在成都。”丁穎説,節假日,鮮繼楨總會待在特園。她十分敬慕家中來往的各界名流,特意準備了留言冊,懇請各位長輩為她題詞。
“這本留言冊,見證了特園貴客盈門、勝友如雲的場景,見證了‘民主之家’的盛況。裏面的字字句句更是體現了前輩先賢為救亡圖存、為民族復興不懼艱難的鬥爭精神和對年輕一輩的深切厚望。”丁穎説。
鮮繼楨無償捐贈留言冊,“這是它最穩妥的歸宿”
戴上白手套,在陳列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我們見到了這份可以稱為“重慶統戰文化瑰寶”的文物。
白色絨布包裹着封面和封底,左側有圓形裝訂孔,黃色絲絨線將52頁紙張一頁一頁連接起來。封面中間褐色絲線從左至右斜向上繡着英文字母“Autographs”(親筆簽名之意)。
泛黃的紙張,烙下了時代的印記。蒼勁的毛筆字,書寫着堅毅不屈的信念。
張瀾、馮玉祥、沈鈞儒、郭沫若、盧作孚、陶行知、李德全、潘光旦……細細欣賞留言冊,文采風流撲面而來,這些人物仿佛就在面前,一腔熱血、一顆公心、一份赤誠躍然於紙。
留言冊之所以能回到重慶,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動。
“1946年,鮮繼楨隨丈夫沈均康赴美留學,留言冊也隨之被帶到美國。”丁穎回憶,2009年,重慶啟動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新館建設。為了豐富館藏,派出文物徵集人員43人次,分赴北京、天津、上海、濟南、廣州、南京、成都以及台灣等地,走訪各民主黨派中央委員會、全國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以及諸多著名民主黨派人士的親屬、紀念館。
期間,陳列館文物徵集工作人員&&到鮮英的小女兒鮮繼康,得知其大姐鮮繼楨一直保留着一本當年到訪特園的名流親筆書寫的留言冊。這無疑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在各方努力下,工作人員終於&&上了年近九旬的鮮繼楨。
聽説重慶正在依託特園修建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的消息,鮮繼楨十分高興。她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把自己精心保存了六十多年的留言冊捐贈給陳列館。她説:“能夠讓留言冊回到特園,是它最恰當、最穩妥的歸宿。”
陳列館熱情邀請鮮繼楨回重慶看一看,但是因年高體弱,鮮繼楨已不能遠行,只能委託親屬將留言冊從美國帶回祖國。
回想起當年捐贈的場景,作為見證人丁穎感慨良多。“鮮繼楨在美國的生活並不富裕,如果在海外拍賣,這件文物是可以賣個大價錢的。但是,她沒有這樣做,而是讓這件文物回到了它誕生的地方。”丁穎説,“特園歷史遺址的修復開放,使重慶統戰文化有了代表性的物質載體。而留言冊的回歸,讓這座歷史建築有了內蘊和神采,熠熠生輝。每當看到這件文物,都會為鮮繼楨高尚的精神境界所感動。”
見證“民主之家”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
“這本留言冊誕生於特園,沒有特園,就不可能有這樣一本‘大咖雲集’的留言冊。”翻開歷史的長卷,丁穎把特園發生的那些故事娓娓道來。
1939年,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成立。當時國民黨政府不允許中國共産黨在其統治區公開活動,但重慶作為戰時首都,有許多愛國民主人士先後抵達。
當時,中共中央南方局迫切需要在重慶找到一個便於開展統戰工作、團結各方人士的公開場所。董必武便想到了鮮英和他的“特園”。
“這段歷史,很多人耳熟能詳,但是大家卻不知道,當時鮮英是冒了很大的風險。”丁穎介紹,彼時,在國民黨的政治高壓下,為避免麻煩很多人不願與共産黨接觸,更不敢給共産黨提供活動場所。因此,周恩來試探性地詢問鮮英的態度,沒想到鮮英坦然回答説,“一是願意,二是不怕”。
此後,鮮傢俬宅“特園”便成為中共南方局和八路軍駐渝辦事處活動的主要場地,社會賢達、進步人士開始頻頻&&。
那時的特園真是貴客盈門,車水馬龍,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
正因為有了鮮英的支持,“特園”成了真正的“民主之家”。中共方面的人、國民黨民主派、地方軍政要員、社會賢達人士等經常匯聚一堂,共商國是。
而這一切,也從鮮繼楨保存的著名人士題詞留言冊得以驗證。
有對後輩的期望,有對女性的囑咐
這麼多知名人士,到底給鮮繼楨留下什麼寄語?
“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有兩篇。”丁穎説,一篇是張瀾的,一篇是李德全的。
張瀾在給鮮繼楨題詞時這樣寫道:既懼國之將亡,又憂亂至無日,如何救亡,如何弭亂,有志氣的男兒女兒,大齊起來負責。
“從中可以感受到張瀾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同時又包含對年輕人濃濃的期盼和鼓勵之情。”丁穎説,張瀾的一生是追求民族獨立的一生,是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奔走呼號的一生,在留言冊的字裏行間裏就可以看出。
與張瀾相比,李德全的名字可能並不太為人所知。
“其實,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丁穎介紹,李德全是馮玉祥的夫人,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衞生部部長。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李德全與中國共産黨密切合作,廣泛團結各界婦女,投入支援前線一致抗日的工作。1945年抗戰勝利後,組織中國婦女聯誼會,任主席。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被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10月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衞生部部長。
面對只有20齣頭的鮮繼楨,李德全最想對她説什麼?
“經濟獨立為女子處世平等的基礎。”這14個字,是李德全對鮮繼楨語重心長的叮囑,也是一位長輩對年輕女性的諄諄告誡。
“放到現在看,這些理念也是非常先進的。”丁穎説,除了李德全,還有許多名人在留言冊留下了他們的所思所悟。
“在這大時代中間,只有讀書才能增進學識,掃除苦悶,變化自己氣質,解決當前種種問題。”——沈鈞儒
“博學慎思審問明辨篤行。”——張君勱
……
丁穎介紹,留言冊,人物豐富,內涵厚重,品相完好,是繼“民主之家”牌匾之後,與特園有關的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可以説,留言冊也是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重慶市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近現代文物之一,是重慶統戰文化的瑰寶。
本報首席記者 周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