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7日,2022中國工業軟體大會在渝州賓館舉行。圖為主題演講現場。記者 羅斌 攝/視覺重慶
數字化浪潮中,工業軟體正成為“弄潮兒”。
7月27日,在重慶舉行的2022中國工業軟體大會主題演講環節,多位參會演講嘉賓均&&,創新工業軟體,促進製造業産業鏈協同發展,將是産業數字化、數字産業化建設的“重頭戲”。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敖立&&,工業軟體和芯片,是企業生産高精尖産品的兩個前提。我國工業軟體發展起步於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才進入發力階段。由於起步較晚,目前國産工業軟體産業整體存在“小、散、差”等痛點,産業鏈並不完整。他&&,除了發展起步晚、技術被“卡脖子”,我國軟體人才、研發投入等方面也存在“短板”。
正是看到工業軟體的發展瓶頸,此前工信部&&的《“十四五”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提出,要補足國內産業鏈短板弱項,其中工業軟體將是重點補強環節。
“發力工業軟體,將是破局智能製造的關鍵一招。”國家製造業雙創聯盟專家、研究員寧振波&&,工業軟體作為我國智能製造高質量發展核心要素,近年來展現出強大的産業生命力。他&&,隨着越來越多針對性強、支持力大的政策&&,工業軟體將從高速增長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提升核心技術與市場滲透力,將是未來工業軟體産業發展的兩個重點。
“無論從企業經營還是投資角度來説,國産工業軟體板塊都有廣闊的提升空間,既有挑戰也有機遇。”清華大學軟體學院院長王建民&&,從産業格局來看,儘管目前國內軟體産業鏈的上中游仍由國外企業佔據主導,但我國軟體企業已經在中高端細分市場取得重大突破。特別是隨着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等政策利好持續釋放,國産工業軟體板塊的市場規模、發展增速都可圈可點。
王建民説,目前國內工業軟體呈現出“融合應用”“軟硬並重”的發展格局,産業鏈升級與國産化替代不斷提速,大量新技術項目落地實施,為眾多企業和資本進入賽道提供了機遇,再加上一批國家政策不斷實施推進,讓國産工業軟體有了“彎道超車”的機會,特別是以建設工業軟體生態合作平台為契機,國內多家軟體産業頭部企業已經開始發力。
在演講環節,廣州汽車集團汽車工程研究院首席技術總監唐湘民、艾普工華科技(武漢)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剛&&,從産業發展趨勢看,要彌補國內工業軟體企業與國外企業的差距,必須要在資金、人才、技術等環節“下功夫”,在夯實産業發展基礎的同時,要充分借助政策紅利完善投融資機制,以此推動軟體産業轉型升級。特別是在建設軟體産業生態的過程中,要協調工業軟體開發商、市場用戶及投資方等,共同推動生態協同發展,共同提升工業軟體産品競爭力。
院士建言>>>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
讓工業軟體“硬碰硬”解決製造業痛點
發展工業軟體,關鍵是要“硬碰硬”,讓它解決製造業實際問題,破解生産“痛點”。在企業中,機器人和工人是協同關係,工人通過操作系統平台,精準控制操作機器人作業,而機器人通過精準操作,可以完成不少人工無法完成的工序,這樣的人工和機器兩者通過互相作用以此增強工作效率,正是在工業軟體的支持下進行的。
在工業化進程中,需要不斷積累工業技術實現工業技術軟體化,以此孕育出優秀的工業軟體。從政府部門到企業單位都需要以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為主線,通過信息化賦能創新,推動工業軟體發展壯大。
要發展壯大工業軟體,必須更加堅定自主創新信念,加強産學研協同合作。只有凝聚各方力量,提煉核心技術,解決行業關鍵共性問題,才能培育出更多高水平的工業軟體産品。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
工業倣真軟體市場增量前景可觀
重慶工業門類齊全,製造業基礎深厚,給工業倣真軟體發展提供了一片沃土。工業軟體是服務企業規劃、研發、生産、銷售、服務全流程的産品,其本質是將工業知識軟體化,特別是在工業軟體的賦能下,企業的生産經驗與軟體系統融合,可以在無形中提升工作效率。
當前工業倣真軟體行業空間廣闊,市場需求旺盛,我國自主工業倣真軟體迎來時代性發展機遇。在産、學、研、用一體化宏觀政策引導下,通過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發力、協同發展,今後我國自主工業倣真軟體將在加強與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孿生技術的融合發展中,體現出更大的經濟價值,具體表現為“多、快、好、省”四類特點——“多”即為企業解決更多生産問題,“快”即計算效率更高,“好”即計算結果更加高效準確,“省”即軟體使用門檻和成本更低。
目前我國工業倣真軟體市場增量前景可觀,預計將在3年內達到200億元産值規模。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華勇:
讓數據流通融合推動全場景數字化
智能化不是取代人,也不是簡單的“機器換人”,而是通過智能化來釋放繁重的人工,讓人能夠集中精力投身項目研發。
實現智能製造的重要環節就是採用工業互聯網,讓數據能夠流通融合,推動全場景數字化。要推動工業軟體持續發展,需要政府部門加強頂層設計,做好戰略規劃,尤其是要加強工業軟體底層系統研發和投入。同時積極培育一批服務中小企業的創新研發機構,完善工業軟體産業人才供給體系,通過深化數據、通信科學與工業機理等場景的融合,將數據採集變為信息沉澱,推動全場景數字化應用,助力企業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馬玉山:
通過智能製造改變製造業“效益曲線”
智能製造就是通過“軟硬兼施”,讓工業軟體運用於機器設備硬體,在技術、物料、裝備、製造、管理5個維度,向自動化、數字化、信息化、精益化、柔性化、網絡化、可視化和智能化這8個方面加以推進。
在傳統觀念中,製造環節處在價值鏈底端,而産品附加值低的根本原因,在於沒有解決製造環節痛點。我們通過智能製造,可以改變傳統的“效益曲線”,讓製造這個不怎麼賺錢的環節,變成賺錢環節。
如何通過智能製造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這需要基於企業自身的質量體系和流程業務,將質量全過程控制納入到信息化和數據化進程中,同時提升設備利用率和管理效率,實現産品質量更好、生産成本更低,帶動傳統製造向高端製造升級。
本版稿件由記者夏元、左黎韻、白麟,見習記者賀子桓,實習生周丹、王森孝采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