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紅色三岩” 全國十佳

  重慶這座英雄城市,孕育了偉大的紅岩精神。革命先輩崇高的思想境界,繪就了共産黨人的精神底色,也為後輩留下了諸多珍貴的革命文物。3月24日,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三屆(2021)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宣傳推介活動評選結果,由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申報的“‘紅色三岩’(以重慶紅岩村、曾家岩周公館、虎頭岩重慶新華日報總館舊址為主的革命遺址群)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項目”從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報送的166個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三屆(2021)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居公布名單第二位)。讓我們走近這些文物保護利用項目,講述革命文物背後的“守護”故事。

  “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 最大限度保存真實歷史風貌

  2021年,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大樓舊址在修繕竣工後,開始面向公眾試開放,引起社會關注。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築位于重慶市渝中區紅岩村52號,是1939年秋至1946年5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辦公地。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鄧穎超、秦邦憲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先後在此辦公和住宿。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曾在此住宿40多個日夜,成功指揮了上黨戰役,作出了向東北進軍的重大戰略部署,並于此地重書了名篇《沁園春·雪》。

  據了解,該舊址全面保護修繕工程堅持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的原則,最大限度保存革命文物的真實歷史風貌。開放後,還展出了諸多實物和珍貴圖片,並通過説話聲、腳步聲、發報聲等交互體驗方式,帶給觀眾更接近歷史原貌的觀展體驗。

  該舊址的“回歸”,僅僅是“紅色三岩”煥發新生的縮影之一。近年來,重慶發布了《重慶市紅岩革命舊址保護區管理辦法》及《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舊址保護規劃》《紅岩村及新華日報總館舊址保護提升專項規劃》等文件,劃定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紅線”,明確了管控要求。

  “我們加強對文物本體、周邊環境的科學監測,加大文物周邊城市建設項目的管控;核定文物遺址最大承載量,實行實地限流參觀和網絡虛擬參觀相結合,減輕文物本體保護壓力。”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黨委副書記、主任雷瑩介紹,針對南方特殊氣候條件和易破損的文物建築結構,中心專門就“城市化城鎮化進程中的重慶近現代磚木文物建築營造技術與保護”等27個專題進行了研究。同時,相關部門還運用3D建模技術,突出重點,修繕文物遺址31處,推動革命舊址連片保護,確保革命文物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

  “電影+舞臺劇” 讓文物“活”起來“用”起來

  “前程是天上的雲霞,人生是海裏的浪花;卿!莫愁徊,趁這黃金的時代,努力著你的前途,發出你燦爛的光華!”這是南方局隱蔽戰線的革命烈士張露萍的詩句。隨著京劇《張露萍》上演,這位巾幗英烈的傳奇人生,再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在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黨委書記朱軍看來,革命文物“活”起來後,還得“用”起來。他介紹,相關部門將文物遺址和故事搬上熒幕和舞臺,策劃拍攝制作電視劇《重慶談判》、電影《最後的58天》,排演京劇《張露萍》、話劇《幸存者》,打造《紅岩魂》實景劇,制作革命遺址紀錄片《渣滓洞》和革命人物故事片《郭德賢》等。以多種形式,推進革命文物研究成果創造性轉化。

  同時,在堅持“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説”基礎上,相關部門借助文物、文獻,深入開展中共中央南方局歷史、大後方抗戰統戰史、川東地下黨革命鬥爭史、渣滓洞和白公館獄中鬥爭史等歷史研究,還出版了《館藏文物目錄大全》《民眾抗日救亡》《紅岩精神與群眾路線教育故事讀本》以及小説《最後的58天》等圖書23部,深入開展文物背後的歷史研究,挖掘革命文物的時代價值。

  “線上+線下” 讓革命文物“動”起來

  豐富的陳展,也成為提升“紅色三岩”品質的動力。相關部門創新展示手段,注重線上線下展示相結合,改陳“千秋紅岩”基本陳列,全面提檔升級紅岩革命遺址復原陳列,制作專題展53個。同時,還聯動推出“重慶革命遺址掠影展”;聯合全國24家革命類紀念館,共同推出“中國革命精神聯展(1921-1949)”等,還建設網上數字展館,制作數字展覽47個。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紅岩文化景區陳列館中,還展現出了珍貴文物“特殊的五星紅旗”的制作過程、“獄中八條意見”的形成過程和警示意義,以此呈現江竹筠、王樸、陳然等無數紅岩英烈“願以我血獻厚土,換得神州永太平”“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願把這牢底坐穿”的堅定信仰、浩然正氣和英雄壯舉。

  “文物+産業” 推動融合發展,彰顯情感溫度

  目前,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正推動“文物+教育”融合發展,打造全國知名紅岩特色教育基地。

  紅岩黨性教育基地(紅岩幹部學院)已入選中組部幹部培訓機構備案目錄和中央國家機關黨校黨性教育基地名錄,與全國組織幹部學院、全國宣傳幹部學院、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10家單位和高校建立基地共建聯盟。2015年9月開班以來,專題培訓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幹部7.72萬人次。

  在推動“文物+旅遊”融合發展中,“紅色三岩”還立足自身優勢,依托紅岩研學旅遊示范基地,牽頭組建重慶研學旅遊協會,探索建立重慶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暨紅色旅遊發展聯盟。同時利用開放的文物遺址區,研發“行走紅岩”等六大特色課程,打造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旅遊實踐基地,專題培訓學生近2萬人次,經驗做法獲教育部肯定,並在全國性培訓會上交流。

  接下來,“紅色三岩”還將繼續推動“文物+産業”融合發展,堅持創新思維,把革命文物利用與文化産業發展相結合,將文物資源轉化為文化産品,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文化演藝、展覽展示、影視制作、教育培訓、文化産品生産銷售等六大産業,堅持活化利用,彰顯情感溫度,全方位發揮博物館的力量。

編輯: 王龍博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5112851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