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12月14日電(李海嵐)12月14日,《重慶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解讀新聞發布會舉行。會上獲悉,到2025年,重慶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將超過15%。
據介紹,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十三五”時期,重慶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平均每年提高1.1個百分點,達到10.20%,特別是已經建立起以書促賽、以賽促學、以學促評的良性循環。
在科學評估“十三五”時期重慶市全民科學素質建設情況,並廣泛徵求意見建議的基礎上,重慶市政府辦公廳於12月7日正式印發《重慶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
重慶市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合清介紹,《實施方案》中闡述了重慶市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十四五”時期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工作目標為:到2025年,全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繼續保持西部領先,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全市各地區、各人群科學素質發展不均衡明顯改善。科普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科學素質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現代科技館體系更加完善,對外交流合作取得新進展,全域科普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創新文化氛圍日益濃厚,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
“《實施方案》包括兩類十項重點工作任務。”王合清介紹。一是提升行動。緊緊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科學理性思維,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提高勞動生産、創新創造技能,按照重點人群分類實施5項提升行動。具體包括: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實施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實施産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實施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實施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二是重點工程。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效能,着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主體多元、手段多樣、供給優質、機制有效的全域科學素質建設體系,實施5項重點工程。具體包括: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實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工程,實施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實施科學素質開放合作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