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日,春光明媚,大足區三驅鎮油菜花競相綻放,村莊、田園、遠山共同勾勒出一幅産業興旺、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資料圖片)通訊員 黃舒 攝/視覺重慶

今年3月,市農科院油菜團隊首席專家黃桃翠觀察記錄“慶油8號”生長情況。受訪者供圖

今年3月13日,游客在秀山清溪場鎮油菜花海游玩。(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陳碧生/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目前,我國的食用植物油年消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自給率僅30%左右,需要長期依賴進口,其中油料作物種植面積增長緩慢是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我市油菜育種專家一直潛心研究,不斷提高油菜品質,陸續推出高産和高含油量油菜品種。2016年,由市農科院油菜團隊首席專家黃桃翠主持選育的“慶油3號”,實現了從“三碗菜籽榨一碗油”到“兩碗菜籽榨一碗油”的飛躍。2019年,她又選育出含油量高達51.54%的“慶油8號”,再次領跑全國。 這些優質油菜品種是怎麼選育成功的?推廣應用效果如何?在本季油菜播種結束之際,重慶日報記者對這項科研項目進行了深入採訪。
仲冬時節,奉節縣新民鎮北莊村,成片油菜田已長至成人腳踝高度,被打上一層薄霜後更顯青翠。
在剛過去的油菜播種季,我市自主培育的特高含油量油菜品種“慶油3號”“慶油8號”種子在長江流域共銷售50萬公斤,較去年又增加10萬公斤,這些種子將種植500萬畝油菜。
“好多省市的種子公司都打電話來問,開口就是幾十噸,遠遠超出我們年初的制種計劃,根本拿不出這麼多。”“慶油3號”“慶油8號”的制種企業重慶中一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鐘世良説,尤其是“慶油8號”,2019年開始推廣以來,種植面積以50%速度增加。
“慶油8號”受到種植戶青睞的原因很簡單:高達51.54%的含油量,200公斤的畝産量,這意味着每種1畝“慶油8號”,種植戶的收益比種其他品種要多300元。
十年磨一劍
我市自主培育特高含油量油菜
由於具備含油量高、收益好的優點,“慶油3號”“慶油8號”在重慶的種植面積更是快速擴大,2020—2021年度,全市油菜種植面積390余萬畝,其中“慶油3號”“慶油8號”播種面積就接近150萬畝,佔比近40%。
而就在幾年前,我市油菜品種還以貴州、四川的品種為主,外地品種佔比超過70%。受氣候條件影響,我國油菜適宜種植區分佈在長江流域。從理論上來説,同一個品種從下游到上游,含油量會遞減,不同品種的適應性也不盡相同。因此,培育出適宜重慶種植的優質油菜品種,成了科技工作者追求的目標。
世紀之交,由西南大學現代農業科學研究院教授李加納主持選育的高含油量優質油菜新品種——“渝黃1號”誕生。該品種最大的特點是,通過建立的黃籽油菜聚合育種技術體系,使得油菜籽皮由黑變黃,榨出的油金黃透亮,能夠更好保留菜油的營養和香味。此外,該品種在含油量、産量等多方面都優於國內其它品種(係),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渝黃1號”的誕生引起全國關注,湖北省一重點中學的生物學老師黃桃翠看到其中一篇《一粒種子要改寫世界油菜歷史》的報道,她毫不猶豫辭職,報考西南大學農學專業。
2006年,黃桃翠如願以償成了李加納的學生,開始了油菜單倍體育種研究。這是當時最新的研究方向,若成功可以實現穩定遺傳,極大縮短育種周期、加快育種進程。
“簡單來説,傳統育種方法為雄雌細胞融合培育,但單倍體育種技術讓我們可以只選取雄性細胞,通過加入秋水仙素加倍,使其變為雙倍體,實現染色體純化,讓優勢特性在雜交選育中不喪失。”11月30日,市農科院油菜團隊首席專家黃桃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當時團隊5人僅用兩年時間就將該技術研究成熟並應用。
在該技術的支持下,2016年,黃桃翠和團隊選育的特高含油品種“慶油3號”誕生,含油量達49.96%。傳統品種三碗菜籽可以榨一碗油,“慶油3號”兩碗菜籽就可榨一碗油,創造了當時我國冬油菜區含油量最高紀錄。
2019年,她又刷新紀錄,培育出含油量達51.54%的“慶油8號”,再次領跑全國。截至目前,這仍是全國推廣應用的含油量最高的品種。
應用效果好
慶油系列已推廣3000多萬畝
“慶油8號”的誕生到底代表着什麼?
一組數據就能説明問題:如果將全國種植的1億畝油菜的含油量在現在的基礎上提高10%,就能夠增加140萬噸的菜油,這意味着我國食用油的自給率會提高3.4%,菜籽油的自給率會提高14%。
但黃桃翠同時也指出,如果只重視油菜的含油量,而不考慮産量,農戶的收益沒有增加,再高含油量的油菜品種也很難推廣。保證産量才是成功培育高含油品種的基礎,“慶油3號”“慶油8號”畝産量均在200公斤左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公斤左右。
正因為具備含油量高、産量有保證的優點,“慶油3號”“慶油8號”得以在長江流域各省市大範圍推廣:“慶油3號”1000余萬畝、“慶油8號”300萬畝,加上早年推廣的以高産為主的“慶油1號”等,目前慶油系列在全國總推廣面積有3000多萬畝。
“我種了四五十年油菜了,‘慶油3號’是我種過最好的品種。”南川區東城街道三秀社區的老支書邢伯樹説,以前種的外地品種,菜籽皮厚,一畝地大約能産230斤菜籽,只打得出70斤菜油。現在每畝産菜籽近400斤,能榨150多斤油。“這幾年村裏還順勢發展起了油菜花觀光游,上萬人來看,有的農家樂一季能賺1萬多元。”
今年7月,在湖北省潛江市實地考察時,黃桃翠深刻感受到了當地種植戶對慶油系列品種的歡迎。同行的種子經銷商向農戶介紹她就是品種的選育人,大家馬上圍着她講起了自己的種植情況,並向她&&感謝。“我們在交流的時候,一位老人家騎着三輪車離開了一會兒,回來時捧着一束鮮花送給了我。他們的肯定對我來説是最有價值的,這就是我選育品種的意義所在。”黃桃翠説。
早熟又高産
研發新品種助推稻油輪作
近兩年,在高含油性特點的基礎上,黃桃翠已開始把油菜品種選育投向了抗根腫病、顏色多樣性、早熟等方向。
根腫病被稱為油菜“癌症”,就在今年,黃桃翠就帶團隊培育出“慶康1號”“慶康2號”品種,將抗病率提升至95%以上。她自信地&&,目前高含油品種選育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以後會以50%含油量為基礎,朝其他方向重點攻關,助力油菜産業效益進一步提高。當下,她的重點研究方向是早熟油菜品種,這種油菜品種的問世,將有利於我市稻油輪作模式的推廣。
作為重要油料作物,油菜的播種能增加土壤有機質,釋放土壤中的磷元素,滅殺土傳病原微生物,降低糧食作物的病蟲危害,提高糧食作物單産。有研究表明,油菜與水稻、玉米等輪作可促使糧食作物增産8—17%。
但是我市推廣稻油輪作模式有很大難度——我市油菜普遍在4月底收穫,但此時直播水稻已有些晚,因此我市目前稻油輪作模式推廣面積只有近100萬畝。
“如果油菜收穫期能提早到4月20日左右,就能有利於稻油輪作模式大面積推廣。”黃桃翠説,但在育種上有句話叫“早熟不高産,高産不早熟”,早熟和高産往往是對立的,另外,早熟必然還會帶來抗病性差等問題。
“早熟又要高産肯定有難度,但我研發的早熟品種,即使要降低一些産量,也必須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線,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黃桃翠堅定地説。
新聞鏈結>>>
“十四五”期間
重慶着力打造百億油菜産業鏈
12月13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農技推廣總站獲悉,在國家補貼政策激勵下,今年我市油菜播種面積又增加近10萬畝,預計2021—2022年度全市油菜將突破400萬畝。
油菜是集油用、花用、菜用、蜜用、肥用、飼料用等於一體的多功能作物,經濟價值較高,是我市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重要産業。去年我市啟動百億油菜産業鏈建設,提出到2025年,實現油菜種植規模超400萬畝,生産和加工水平全面升級,品牌建設繼續完善,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單産、含油率、油料品質顯著提高,全市菜籽油自給率達60%,通過三産融合實現綜合産值100億元以上。
圍繞這個目標,我市提出六項具體的措施,包括油菜良種創新及更新、多用途油菜標準化基地建設、加工與品牌培育、新型蔬菜——優質油菜薹産業培育、多業融合發展、技術集成推廣。
目前,通過發展油蔬兩用油菜以及油菜花旅游觀光等,全市已完成多用途基地建設近50萬畝。其中大足區通過建設10萬畝優質油菜菜薹基地,成為全市油蔬兩用油菜推廣面積最大的地區。江津區在永興鎮黃莊村大力推廣慶油系列品種油菜,此外還栽植了五彩油菜,成為全市油菜多功能利用效果較好的示範片之一。
據市農技推廣總站糧油科科長、研究員劉麗介紹,未來我市將綜合發展油菜“油、菜、花、蜜、肥、飼”六大功能,提升油菜産業綜合産值。此外,將繼續通過科技創新,探索延長菜薹供應期和觀光花期的實用技術,大力推廣直播技術,提升菜籽含油率。(記者 栗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