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武隆為何還要開啟旅游“第三次創業”

  仙女山“最美公路”。(資料圖片)通訊員 王俊傑 攝\視覺重慶

  高低起伏的公路兩旁,是舒緩的翠綠草甸,遠處是蒼翠森林和連綿群山,悠然的馬匹點綴其間……近日,隨着國內一款知名車載智能系統宣傳片在全球發布,被網友稱為“最美公路”的武隆區仙女山波浪公路及周邊景色,讓國外更多游客知曉。

  以1994年啟動芙蓉洞景區開發為起點,武隆旅游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目前,該區已成為擁有“世界自然遺産”“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家全域旅游示範區”四塊金字招牌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站在新的時代,武隆迎來機場通航和修建高鐵的新機遇,旅游業出現新變化,推進‘第三次創業’正當時。”武隆區委主要領導&&。

  第一次創業

  打造芙蓉洞實現旅游業從無到有

  雖已進入冬季,芙蓉洞每逢周末仍會迎來不少游客,57歲的游客謝玉芳就是其中之一。時隔近20年後再次游覽芙蓉洞,她不禁感嘆這裡的硬軟體服務變化之大,讓人在欣賞洞內鬼斧神工的景觀時,忘記了舟車勞頓。

  在開發芙蓉洞前,武隆是傳統的農業縣。大量喀斯特地形讓山區農民只能發展傳統農業,致富困難。

  從打造芙蓉洞景區開始,武隆旅游業實現了從無到有。過去不保水、不保肥的喀斯特地貌,因險峻的山峰、幽深的峽谷而成為旅游勝地。

  像謝玉芳這樣的游客的到來,讓武隆初嘗發展旅游的甜頭。據統計,2008年武隆接待游客突破200萬人次。

  第二次創業

  推動文旅融合讓旅游更上一層樓

  最近的一場小雪過後,山巔積着白雪,武隆後坪鄉進入傳統的“農閒”季節。

  “其實,這幾年旅游發展起來後,沒有哪一天閒。”在海拔1200米的文鳳村,土家族村民楊世超告訴記者,這段時間他正忙着用土法釀酒,為旅游旺季作準備。

  地處武隆與豐都、彭水交界處的後坪鄉,曾是全市貧困程度較深的鄉鎮之一,以前當地農民大多外出務工謀生。

  2007年,“武隆喀斯特”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後,極大提升了武隆的旅游知名度;2009年渝湘高速公路通車,則拉近了游客與武隆的距離,武隆旅游實現“第二次創業”。

  “第二次創業”期間,武隆在全國創新開展集團式旅游營銷。隨着天生三橋等5A級景區的成功申報,仙女山旅游度假區獲批全國首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旅游作為龍頭帶動了武隆一二三産業聯動發展。《印象武隆》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和一批重大文旅項目也落戶武隆,加上對當地紅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的挖掘,推動了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讓武隆旅游更上一層樓。

  2018年,武隆區游客接待量突破3000萬人次,48個貧困村、3萬餘貧困人口靠發展旅游脫貧;全區3.5萬農戶、10萬農民吃上“旅游飯”,實現了特色生態資源向經濟發展優勢的轉化。

  發展旅游業的利好不斷傳來。

  去年12月18日,海拔1700多米的武隆仙女山機場實現首航。目前該機場已開通至北京、上海、成都等國內十余個城市的航線。

  第三次創業

  圍繞總目標全力推進旅游國際化

  如何抓住武隆發展窗口期、機遇期,推進武隆旅游轉型升級,向旅游國際化邁進?從今年9月初開始,武隆區領導班子對全區旅游資源進行密集調研,請專家組支招,請投資企業提建議……武隆旅游迎來“第三次創業”。

  “站在新發展階段,武隆將積極貫徹落實好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再次深刻認識武隆、深刻認識旅游、深刻認識國際化的基礎上,圍繞加快建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總目標,全力推進武隆旅游國際化進程。”武隆區委主要領導&&。

  目前,該區正緊緊圍繞“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武隆特色、高點定位”的原則,組織編制以國際化為引領的武隆旅游第三次創業發展規劃,加快推進各項重大項目,有效盤活利用閒置資源,進一步理順旅游管理體制機制。

  同時,武隆立足旅游高質量發展要求,深入聚焦高端旅游消費群體需求,用好山地風光,彰顯民族風情,推進産城景融合發展,加快補齊旅游基礎設施短板,豐富完善旅游業態,為推動旅游國際化奠定堅實基礎;做好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等重大國際賽事的申報籌備工作,進一步強化國際化營銷推介,不斷提升武隆全球知名度和影響力。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13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