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高山上 一個土家村寨的“康養夢”

黃龍村一帶的高山大米採取生態方式種植,以生産周期長、口感香糯而聞名。(受訪者供圖)

  時節臨近大雪,海拔1200米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石家鄉黃龍村廟壩組,風起天寒。

  坡地上,村幹部和村民們正在測量即將進行宜機化改造的土地。

  他們希望,到來年開春,這120畝耕地裏的種子,能成長為鮮脆欲滴的高山蔬菜。這些種子,孕育着黃龍村這個偏遠高山村落的“康養夢”。

  地處偏遠、基礎薄弱,鄉村振興任重道遠

  黃龍村距石柱縣城有55公里,卻與黃水旅游度假區僅一山之隔,車程十余分鐘。

  近年來石柱大力發展康養産業,生態環境良好、夏季涼爽宜人的黃水旅游度假區每年的游客接待量都超過千萬人次。

  可一山之隔的黃龍村,卻沒能真正吃上旅游飯。

  黃龍村是重慶少有的土家族特色村寨之一,仍保存着當地傳統的民族文化生態,村寨內21個土家特色院落保存完好,或依山而建,或掩映在茂林修竹中。土家傳統民俗文化滲透於當地村民生産、生活方方面面。

  田寧發介紹,此前村裏發展的906畝翠紅李、核桃等産業,因氣候、土壤以及後期管護等原因,規模大收益低,傳統的黃連等中藥材産業,也因缺乏精細化加工,還停留在初加工階段,村民收益不穩定。

  “交通便利但地處偏遠,傳統産業亟待轉型升級,鄉村振興任重道遠。”這是市委宣傳部幫扶集團派駐石家鄉黃龍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巨建兵對村子的第一印象。

  瞄準需求發展特色農業,分享“康養”福利

  如何才能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黃龍村群眾也享受到“全域康養、綠色崛起”的福利?

  巨建兵經過深入細緻的調研後,決定另辟蹊徑。

  “每年5月到10月,黃水可謂人山人海,對高山大米、蔬菜、辣椒、臘肉、竹筍、水果的需求量極大。”巨建兵發現,黃水旅游度假區的瓜果蔬菜,除少部分由黃水當地群眾供應外,大部分來自外地長途運輸,價格高、難以保鮮。

  黃龍村地處黃水旅游度假區和千野草場兩大景區之間,何不抓住商機發展高山特色蔬菜産業,滿足景區所需呢?

  巨建兵的想法與田寧發不謀而合,也得到了許多村民的支持。

  “巨書記見過世面,我們聽書記的。”53歲的村民崔學明説道。

  這一計劃很快付諸實施。黃龍村村民紛紛以土地入股並進行宜機化改造,發展大棚高山蔬菜和食用菌種植,發展村集體經濟。

  不僅如此,村裏還引進了電商物流公司,負責與黃水旅游度假區進行蔬菜配送對接事宜。

  冬閒把地整平,開春種菜,入夏就能賣了。廟壩坡地宜機化整改,在村裏掀起了波瀾,給村民們帶來了希望。“我們已經註冊了兩個高山蔬菜系列的商標,接下來還要把我們的特色農産品品牌化,提高附加值,讓百姓增收。”巨建兵説道。

  村裏有了自來水廠,下一步計劃發展鄉村旅游

  傍晚,一天勞作後的馬澤位回到家中,就着水龍頭清洗臉頰。

  自來水冰涼,馬澤位卻開心不已,“這可是消毒凈化後的自來水哦,看著就乾淨。”

  黃龍村530余戶、1800余名村民,此前有兩個飲用水源。

  “有些村民自己挖有水池、水井,用水不成問題。”田寧發介紹,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村裏舖設管道,從村裏的朱廠溝水庫引水,解決了其餘村民的飲水問題。

  可無論是村民自備水源還是從朱廠溝水庫引水,都沒有對水體進行消毒和凈化,村民飲水安全沒有保障。不僅如此,隨着村裏越來越多的旱廁改為水廁,用水量上升,原有水源已無法滿足村民日常所需。巨建兵説:“朱廠溝水庫庫容很小,其實就是一個大一點的堰塘,儲水全靠季節性降雨,很難保證供水。”

  為了解決全村人的飲水供應及飲水安全保障問題,在石柱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黃龍村在長嶺組建設了一座自來水廠,在11月底開始陸續供水。

  水廠的水源是黃水鎮萬勝壩水庫,經過消毒凈化後輸送到各家各戶,這不僅能滿足村民日常用水需求,還能保障村民的飲水安全。

  “‘全域康養、綠色崛起’,當然也包括老百姓的身體健康。飲水安全就是保障身體健康的基本要求。”巨建兵介紹,下一步,黃龍村還將借助鄉村旅游井噴式發展的契機,以有效保護土家特色建築、大力挖掘土家民俗文化為目的,集特色産業與土家文化為一體,打造“品土家特色菜肴,住生態天然氧吧,賞土家風情文化,購土家特色農産”的土家特色鄉村旅游,讓黃龍村的“康養夢”真正成為現實。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13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