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黑産業”打破發展瓶頸讓村子“火起來”

  黑豆花、黑豬肉香腸、黑米八寶粥、黑豆豆漿、黑豬臘排骨……12月2日,在離巴南城區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巴南區姜家鎮蔡家寺村,一場“姜家十黑”推介會打破了這個偏遠鄉村的寧靜,數百市民和周邊村民聞訊而來,爭相品嘗姜家“十黑宴”。當地村民説:“多虧‘黑産業’發展起來了,這熱鬧起來都比得上過年了。”

  打破增收瓶頸,打響“十黑”品牌

  姜家鎮蔡家寺村曾是市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脫貧攻堅戰以來,當地交通條件大幅改善,還發展起“姜家黑豬”、黑玉米、黑豆、黑米等特色支柱産業。

  “雖説邁過了脫貧線,但群眾的持續增收卻遇到了瓶頸。”去年8月,新上任的姜家鎮黨委書記刁維娜在調研中發現,受種植技術、市場波動、疫情等影響,“黑産業”收益大幅波動。特別是在種植方面,因缺乏技術,産量時高時低;大部分産品銷售靠村裏的合作社,渠道單一,因産量低無法與大型商超對接;加工能力匱乏,靠作坊式加工,無法保障産品質量,品牌效益較為低下。

  “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打破群眾增收的瓶頸,産業升級勢在必行。”在充分尊重群眾意願,並結合現有産業的基礎上,姜家鎮決定大力推動黑五穀(黑米、黑玉米、黑豆、黑小豆、紫薯)和黑五牧(黑豬、黑雞、黑鴨、黑鵝、黑山羊)“姜家十黑”産業的發展,打響“食黑姜家”品牌。

  借力各方資源,“十黑”提速發展

  “你看,這是我們的育苗大棚,現在全村的黑水稻、黑玉米等都在這裡育苗。”在蔡家寺村一隅,有一座透明的現代化育苗大棚,可以進行溫度調節,為種苗提供最優的生長環境。

  刁維娜告訴記者,這是利用中央項目資金建設的育苗大棚,解決了農戶分散育苗導致種苗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為産業規模化發展打下了基礎。

  借助各類資源,當地“黑産業”升級面臨的其他難題也被一一突破。在三峽農科院專家的長期蹲點幫扶下,今年姜家黑玉米平均畝産由以前的800斤增長至1200斤,黑水稻平均畝産由350斤增加到700斤,最高達到900斤;引入中華農業集團參與土地整治指導,進行全程社會化服務;引入重慶糧食集團助力儲藏加工;引入“糯又香”公司生産加工黑臘肉製品;爭取市級部門資金建設智慧化雞舍;加快祖代黑豬種豬場建設……

  就這樣,姜家“十黑”産業快速發展。今年,姜家鎮黑五穀種植面積已由過去的400余畝增加到2000畝。以蔡家寺村為例,預計今年全村“十黑”産業産值將達到19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0萬元。

  該村村民徐慶今年就新種上了黑玉米、黑水稻,養起了黑雞,加上公益性崗位所得,收入已超過3.2萬元,“都説鄉村振興好,現在日子越來越好,我是真真實實地感受到了。”

  增加銷售渠道,“十黑”未來更好

  産業發展起來了,如何打開市場?從今年市場反饋看,黑豬、黑雞等銷售不愁,但黑五穀種植面積擴大後,銷售遇到一些困難。

  “我們的黑玉米有個特點,就是成熟後只有三天最佳採摘期,如果不採摘就會變老,品質大幅下降。”至今,刁維娜還記得今年黑玉米集中上市那段時間的銷售困境:短短一週時間,就有35萬斤黑玉米採摘待售。這麼大的量,靠原有的銷售渠道難以消化。

  那段時間,刁維娜天天都在發朋友圈,還帶着村幹部一起跑批發市場、商超等,帶頭賣出了6萬斤黑玉米,“我們甚至在辦公室時刻用電飯鍋蒸好黑玉米,待前來洽談的客商品嘗後購買。”

  最終,通過商超、批發商、政府機關食堂訂購、微店等各個渠道,黑玉米全都賣了出去,並形成了長期的合作關係。

  “今後,我們的産業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還得不斷尋求新的銷售渠道。”刁維娜告訴記者,由於姜家“黑産業”規模化發展有了較好的基礎,成功吸引了重慶農業龍頭企業載禾農業落戶,依託載禾現有的銷售渠道,將有效推動姜家“十黑”的發展,形成訂單化生産的新渠道。

  “目前,我們正在加快‘食黑姜家’公共品牌的申報。隨着産業的進一步發展,將有更多村社村民受益於‘十黑産業’,姜家産業振興的願景將一步步變為現實。”刁維娜説。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13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