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動力電池産業實現“從無到有”到“接二連三”

 

  重慶弗迪鋰電池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負極生産線上操作收卷工序。(資料照片)通訊員 熊浩 攝/視覺重慶

  圖為“刀片電池”。 (弗迪電池工廠供圖)

  不久前,比亞迪公布了新能源汽車銷量數據——1-9月,銷售新能源汽車337579輛,同比增長204.29%。9月單月,其新能源旗艦車型“漢”單月銷售10248輛,實現連續6個月銷量正增長。

  比亞迪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取得驕人成績,“刀片電池”功不可沒。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塊業界聞名的“刀片電池”,“出生地”就在位于重慶璧山區的弗迪電池工廠。

  現狀

  動力電池産業“從無到有”

  目前,新能源汽車主要包括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電動、其他新能源等類型。電動汽車是其中的主力。

  相比燃油汽車,電動汽車不再將燃料作為動力源,它的核心“三電”,即電池、電驅、電控。電池是動力源,相當于發動機;電驅是傳動機構,負責汽車的驅動、倒車等功能;電控類似于變速箱,其性能直接決定電動汽車的加速、最高速度等性能指標。

  比亞迪的“刀片電池”,便是動力電池中的佼佼者。這款電池于2020年發布,因長度長、厚度薄而獲名“刀片電池”。它的空間利用率比傳統電池提升50%。同時,“刀片電池”通過了難度堪稱動力電池界“珠穆朗瑪峰”的“針刺測試”,安全性得到驗證。也因此,其市場反應和口碑都非常好,不少汽車品牌都向比亞迪投去了橄欖枝。

  “刀片電池”的誕生,重慶弗迪電池工廠扮演了重要角色——既是“刀片電池”的首發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刀片電池”生産基地。

  “我們有數以百計的機器人,遍布生産車間、工序、條線的高精度感測器,還有符合標準的品控體係,這些實現了工廠的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也讓‘刀片電池’生産高效、穩定。”重慶弗迪鋰電池有限公司總經理田維浩説。

  目前,重慶弗迪電池工廠已達到了20億瓦時生産能力,後續還將增加産線,將“刀片電池”産能擴大到35億瓦時,遠超預期規劃的10億瓦時。放眼全國,其産能數一數二。

  “這個工廠,讓重慶動力電池産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説,重慶雖然布局新能源産業多年,也在積極完善全産業鏈,但一直缺乏動力電池的企業。重慶弗迪電池工廠的落戶投用,填補了這個空白。

  實現了“從無到有”,重慶動力電池産業迎來“接二連三”。今年8月,國內最早從事新能源車用、儲能用鋰離子動力電池,及電池的關鍵材料研發和産業化的企業——榮盛盟固利與渝北區簽約,將在重慶落戶榮盛盟固利動力電池智能制造基地,規劃用地750畝,總投資約50億元,達産後預計總産能不低于10億瓦時。

  今年9月,贛鋒鋰業控股子公司江西贛鋒鋰電科技有限公司與兩江新區正式簽約,前期將投資54億元,在重慶建設贛鋒新型電池科技産業園及先進電池研究院。協議顯示,贛鋒鋰電將在渝建設約10億瓦時鋰電池生産制造基地,並為固態電池的技術更新、産品迭代提供技術支撐。

  問題

  核心配套仍是短板

  有了電池産業,重慶新能源汽車産業鏈算是補上了最關鍵的一張拼圖。但從整體上看,電池等核心配套項目較弱,仍是重慶電動汽車發展的短板。

  據了解,目前,除了比亞迪之外,重慶幾乎所有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都是向其他廠商購買。雖然也有汽車品牌商嘗試自行研發、生産,但最核心的材料電芯也是購買的。

  “工藝和技術太復雜了,不是短時間能夠掌握的,需要投入很多資金和時間成本才能達到效果。”金康汽車相關負責人説。長安新能源方面則表示電池的電芯方面是與國內優質企業進行戰略合作。

  除了少數自行研發的企業和引進的三家動力電池企業外,重慶幾乎沒有動力電池本土企業。動力電池的本地供應不能滿足需求,是制約重慶電動汽車發展一個的重要因素。弗迪電池廠生産的“刀片電池”,目前也主要是供給自家車型使用。

  放眼全國,整個業內擁有成熟技術的企業也並不多。

  “有些企業,看似技術很好,樣品指標也很高,但問到産能和交付時,就要打一個問號了。”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則表示,這樣的企業,汽車企業不敢貿然讓其進入供應體係,政府層面也不敢貿然引進。

  業內人士透露,除了動力電池,重慶在電驅、電控方面的配套企業也比較弱。重慶本土新能源車企,大多是從傳統車企轉型而來,他們更擅長的是變速箱、底盤等傳統三大件,雖然近年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發,但核心配套項目尚待培養。

  目標

  兩年實現三電本地化率超50%

  面對問題,重慶積極強弱項補短板。當前,重慶高新區正在建設重慶車輛檢測院的電池安全實驗室。項目建成後,將填補西南地區乃至國內空白,解決新能源汽車整車及車載電池企業的安全性試驗研究需求。

  今年5月,力帆首次展示了自己的電池更換技術。此舉釋放了兩點信號:一是力帆已經具備了高品質換電車型的量産能力;二是與換電車型營運配套的設施也已經順利在重慶落地。除了力帆之外,長安新能源也在布局換電站。

  此外,重慶正在申報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組織開展的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致力成為國家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的重要推動者。

  “企業布局很看重一個城市所具備的優勢,在這一點上,重慶還是有一些話語權的。”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是汽車生産、制造大市,有長安等知名品牌,也有很好的市場支撐,這是吸引重慶吸引動力電池企業落戶的重要籌碼。

  同時,重慶在相關政策方面也給予了很多支援,比如基礎配套、流通領域,鼓勵公共領域應用,國家級檢測機構等,這也能夠讓更多動力電池企業將眼光移向重慶。

  基于此,重慶正在制定的汽車産業“十四五”規劃,針對目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等領域的問題,也將提出可行的政策與舉措。

  “重慶對所有三電領域的布局,已有了清晰的規劃。”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介紹,重慶的目標是,到2023年,集聚國內外知名新能源動力電池企業5家,電機企業5家,電控企業5家。動力電池年生産能力達80億瓦時,電機、電控年生産能力達100萬套,三電係統本地化配套率超過50%。

  此外,長安新能源總經理楊大勇還建議,圍繞動力電池形成一個完整産業鏈,比如電池回收利用。他表示,長安新能源做過一個初步測算,一塊新的動力電池中,有70%的貴重金屬可以從舊電池中提煉出來,通過回收迴圈使用的方式,可以實現電池的成本與環保雙贏。未來,電池回收將成為朝陽産業,重慶可以瞄準發力。

  重慶郵電大學先進制造工程學院教授鄭太雄也有類似想法。他建議,重慶可以結合引資、引智和引質,在重慶建立廢舊電池回收處理企業,加快推進廢舊電池回收、處理、再利用的産業鏈條的建立,形成新的産業經濟增長點。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營造一個更為完善的産業生態。

    記者 楊駿

編輯: 王龍博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51128028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