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如何參與重慶“五座城”建設 高校負責人這樣説

  在渝高校如何參與中部歷史母城、東部生態之城、西部科學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北部智慧之城“五座城”建設?

  11月2日,市委教育工委組織重慶大學、西南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重慶交通大學等20余所本科高校的黨委書記或校長,分成兩組走進西部(重慶)科學城、禮嘉智慧公園、廣陽島等地考察,深度感受重慶主城都市區建設發展成效,從而找準高校目標定位,明確重點任務,為重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用VR影院、AI人工智能技術展現重慶“歷史文化名城”“內陸開放高地”的重慶市規劃展覽館,致力於打造為“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的廣陽島原生態巴渝鄉村田園風景,聚集了一批國內外頂尖高校、院所和企業的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擁有12大領域、180個實驗室的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以“智慧生活的一天”打造了25個場景和50個體驗項目的禮嘉智慧公園,以國家級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為基礎建設的電子科大重慶研究院………一個個生動的場景讓書記、校長們倍感振奮,對參與重慶“五座城”的建設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重慶大學將為‘五座城’的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和創新引領。”重慶大學黨委書記舒立春&&,重慶大學將瞄準“五座城”的建設目標,圍繞重慶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技術、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以及電子、汽摩、裝備製造、消費品、原材料等産業加強人才培養。

  “學校兩江校區與兩江協同創新區距離較近,有現成的師資和實驗室,目前正與市外入駐的哈工大、北理工等知名高校的研發機構對接,在科研及人才培養方面共建共享,共同參與智慧之城建設。”重慶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康騫&&,學校將不斷強化“産學研用深度融合”辦學特色,實現大學校園、國家大學科技園、科技産業園“三園融合”,在重慶經濟社會發展中展現新作為。

  重慶工商大學校長孫芳城認為,高校科研就是要服務城市經濟建設,在西部(重慶)科學城的建設中,重慶工商大學將落地金融科技研究院項目。目前,學校科研團隊開發的智能生態物聯網系統在重慶高新區落地,主要用於森林防火、生物多樣性、人流監測等,助力科學城的建設。

  “學校近年來聯合長江航道局建成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擔了三峽水運新通道、重慶至涪陵4.5米水深整治、黃金水道通過能力提升等多項關鍵技術攻關,促進長江黃金水道發揮黃金效益。”重慶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李天安&&,交大的科研團隊將持續發揮政産學研協同創新優勢,聯合市交通局、市航交所等共建長江上游航運發展研究中心,研究重大戰略、體制機制、航運政策等,為政府政策制定、企業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文理學院要在科技創新領域努力作出最大貢獻。”重慶文理學院黨委書記孫澤平介紹,近年來,學校陸續打造出教育部微納米光電材料與器件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3個國家級平台和22個省級科技創新平台,在柔性顯示、高效納米超硬涂層等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並實現産業化。今後學校將進一步推進産教融合、城校互動,在新的歷史時期作出新的貢獻。

  重慶郵電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重慶師範大學、四川美術學院等高校負責人也紛紛&&,學校要通過“開門辦院”、創新體制機制等方式,在生態之城、西部(重慶)科學城的建設、智慧之城、鄉村振興等工作中,持續發揮力量和作用。

  “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既是高校的使命擔當,也是高校加快發展的必由之路。”市委教育工委書記黃政&&,今後要進一步引導高校充分發揮人才、科技和智力優勢,融入區域重大發展戰略、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統籌整合資源、找準目標定位,明確重點任務,為重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一步作出積極貢獻。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024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