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由中央宣傳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主辦的2021新時代鄉村閱讀盛典在成都舉行。活動中,重慶市萬州區熊家鎮古城村村民譚明海被評為“鄉村閱讀榜樣”。
現年50歲的譚明海,在熊家鎮上經營着一家副食批發店,此外,他還是古城村農家書屋管理員、金龍文化大院院長。
平日裏,他一天中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在管理金龍文化大院上,村民們都習慣稱他“譚院長”。“我就是普通的農民,這麼叫誇張了些。”譚明海總是笑呵呵地説。
為何要建文化大院?
譚明海介紹,2004年,他開起了副食批發店,隨着生意越來越好,2005年,他收購了一處廢棄廠房將其打造成金龍文化大院。
金龍文化大院佔地800平方米,建築面積2380平方米,設置有圖書室、電子閱覽室、紅岩文化室、農業科技培訓室、鄉情陳列館、多功能活動室、藝術品陳列室、影視演藝廳等空間。
迄今為止,譚明海在打造、管理文化大院方面已經花了200多萬元。對此,譚明海&&,“只要周邊鄉親從大院裏學到文化,他們開心,我就開心。”
為啥要這麼執着地推廣閱讀?
“我吃過不少沒文化的虧。”這位僅讀到小學四年級的農民説。
譚明海小學輟學後,務農幾年,之後赴外地打工,幹過磚窯工等體力活。2004年,他回到老家,憑多年積蓄開了這家副食批發店。譚明海説,由於沒讀多少書,他做生意時出過不少“洋相”,有時進出貨開票時把字寫錯,有時不認識字,“碗字不會寫,我只好畫一個碗。”
“日子越過越好,我打算學點知識。”譚明海回憶説,那幾年他買了幾十本軍事、廚藝等類別的書,如饑似渴地學習起來,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查閱字典。與此同時,他發現不少鄉親都有對讀書的渴望,但是身邊閱讀資源匱乏。
在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中,其子譚金龍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今正在讀預防獸醫學博士。
2008年,譚明海成為古城村農家書屋管理員。在相關部門支持下,譚明海助推金龍文化大院和農家書屋逐漸成為村民致富增收和文化生活的加油站。
圍繞鄉村振興增收致富,譚明海自費聘請專業老師,多方組織本地及周邊農民群眾參加培訓,並通過閱讀為農民們解決問題,尋找致富道路。
15年來,大院累計接待群眾3萬多人次,借閱圖書8500餘人次,開展各類知識技能培訓38期,參訓人員1100餘人次,文化大院已經成為農民們的精神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