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讓藝術從鄉村生長出來 中國酉陽第二屆鄉村藝術季即將開幕

  新華網重慶10月13日電 金秋十月,村中有新喜。通過藝術的力量挖掘本地魅力,讓藝術走進鄉村,讓鄉村活力再現。10月15日,“希望花田”——中國酉陽第二屆鄉村藝術季開幕式將在風景如畫的花田何家岩村千畝梯田裏舉行。梯田在經過豐收後,呈現出獨特景觀,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畫卷徐徐展開。

  本次藝術季共歷時2個多月,來自國內的頂尖藝術家及四川美術學院、西南大學藝術學院、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的藝術家們與村民一起共創。與第一屆藝術作品相比,本次藝術季作品有了實質的區別和變化,作品與當地村民生産生活的互動性和緊密性更高,類型多樣化,涵蓋光影裝置、聲音裝置、木質雕塑、墻繪塗鴉等29件各具特色的藝術作品。

  藝術鄉建不能只停留在美觀層面,功能性尤為重要。朱小地工作室主持建築師朱小地設計的作品《瑩光》解決了何家岩村部分地方夜晚照明問題。該裝置在夜晚潤白如玉,點亮村莊,激活了鄉村夜間生活,透過裝置讓人們重新發現鄉村的美。

《瑩光》作品實景圖 新華網發(受訪單位供圖)

  鄉村振興在促進鄉村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僅要改善當地村民生活環境,還需通過藝術介入激發村民對自我的認同感和滿足感,串聯起鄰里之間的情感。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焦興濤設計的作品《傳來的都是好消息》通過恢復村裏的“大喇叭”裝置,希望通過喇叭能夠給村裏帶去好消息,田園將蕪,耳朵還鄉,世界一動不動地滾滾向前,而喇叭也成為村民們的情感鏈結。“一里十三橋”是何家岩村獨有的一大特色,部分居民門前都會有一座小橋。四川美院藝術與社會創新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曾令香與四川美術學院造型學院美術在讀碩士王然一起創作了作品《考古“一里十三橋”》,作品畫龍點睛地將其中一個拱橋加以復原,並製造一個“考古現場”,來凝聚與追溯村寨的價值認同和社群情感。

《傳來的都是好消息》作品實景圖 新華網發(受訪單位供圖)

  何家岩村有着豐厚的人文歷史,當地村民以種水稻、飼養牲畜為生,村落裏處處散落着具有當地農耕特色的建築和農具。為更好地保留何家岩的歷史人文風貌,西南民族大學雕塑系主任李想創作了作品《何家岩村圖》,形象地以古畫的形式對何家岩村原有重要點位及藝術季作品點位進行繪製,成為了村裏的導覽圖,並結合鐵畫的形式懸置於墻面,在美化何家岩村環境的同時,也起到凝聚鄉村文脈的作用。

《何家岩村圖》作品實景圖 新華網發(受訪單位供圖)

  據悉,開幕式當天還將舉辦藝術賦能鄉村振興論壇,圍繞“鄉村振興,酉陽在行動”主題進行探討,助力酉陽打造“文化藝術+鄉村農業+品質旅游”三者融合的鄉村振興全國樣板。

編輯: 陳蒙
圖片中心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31127952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