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數字化轉型也日益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專家認為,隨着政企數字化轉型逐漸深入,如何充分挖掘數據價值,提升“用數”能力,成為下一階段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問題。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期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到2025年,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數據要素價值有效釋放,數字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大幅增強,政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陳松蹊日前在2023數據科學峰會上&&,數字中國建設,釋放數據生産力是關鍵。而真正把生産力釋放出來,不能只靠存儲和算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更需要“數據文化”建設,尤其是場景驅動的數據分析等數據科學“軟”實力建設。
“實體經濟已經開始認識到數據的價值,但如何把數據轉化成生産力,企業普遍還在探索。”陳松蹊建議,企業應建設專業的數據科學團隊,讓統計師和數據分析師全流程介入數據價值挖掘。同時,強化以數據科學諮詢為主體的實體機構,為企業提供數據科學諮詢。
一些企業的行動已經初見成效。近年來,中國中免打造大數據項目,在營銷、供應鏈、經營分析等層面進行數據賦能。通過建立算法模型,營銷更加高效精準。“數字化必然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所以數字化轉型是我們的必然選擇。我們通過對分散在各個業務單元的原始數據進行整合和拉通,進一步挖掘數據價值,支撐企業運營。”中國中免科技信息部總經理徐剛説。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黃璜&&,在政府治理的數字化轉型中,同樣面臨着如何用活數據的挑戰。“這正是數據科學要做的事。可以預見,大數據賦能決策將成為未來數字政府建設的重點,其核心就是‘用數’的能力,包括大數據應用場景的明晰、模型的建立、政府大數據和社會大數據的資源融合等。”
國際數據公司(IDC)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武連峰則認為,數字化業務時代已經來臨,數據要素在資金、客戶、運營、創新等領域創造價值,需要打造數據獲取與治理、數據挖掘與展示、數據變現與創新三大能力。(記者溫競華)
-
“生命教育”助力中國年輕人探尋人生價值
今年3月底,在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的“生命教育”公選課上,一群不到20歲的大學生用音樂、繪本、繪畫等方式進行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和重塑。
-
北京:各界人士參與緬懷英烈祭掃活動
據介紹,從2009年至今,抗戰館連續15年舉辦“清明節的銘記”活動,該活動已成為各界追思、緬懷、尊崇英雄烈士的重要平台。
-
把數據用好用活——專家談釋放數據生産力
專家認為,隨着政企數字化轉型逐漸深入,如何充分挖掘數據價值,提升“用數”能力,成為下一階段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問題。
-
全球連線丨科技助力雄安“新地標”高質量建設
150米建築高度、70米樁基鑽孔深度、一次性澆築15000立方米混凝土筏板……中國中化總部大廈項目憑藉建設規模大、施工難度高、質量要求精等特點,開創了雄安建築史上多項施工紀錄。
-
五部門: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
新華社北京4月4日電 教育部等五部門近日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