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記者田晨旭 李春宇 邰思聰)對於北京官廳水庫管理處水生態監測分中心主任王秋生而言,剛剛過去的冬天十分熱鬧。在位於官廳水庫上游的八號橋濕地,上千隻灰鶴在濕地的淺灘處結伴越冬,啾啾鳥鳴讓蕭瑟的冬日平添一份靈動。
“近些年來,八號橋濕地正在成為鳥兒的生態樂園。”王秋生介紹,隨着當地水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水鳥選擇在此棲息。除了天鵝、灰鶴,中心還曾監測到過彩鷸、半蹼鷸等北京地區記錄較少的鳥類。
同樣的美景還出現在北京最大“綠肺”——溫榆河公園。剛剛過去的冬天,專家們曾一次性監測到84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鴛鴦。此外,還有斑頭秋沙鴨、赤麻鴨、綠頭鴨、大麻鳽、蒼鷺等多種水鳥。

圖為在溫榆河公園留下越冬的疣鼻天鵝。(受訪者供圖)
北京溫榆河公園生態監測專家吳嵐介紹,水鳥對棲息環境的要求極高,優越的濕地環境不僅可以給鳥類提供“歇歇腳”的地方,還能為它們創造“留下來”的條件。
“河湖精靈”們屢屢到訪的場景令人欣喜。然而在多年前,隨着城市規模擴張、人口激增,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過度開發,北京出現了河道斷流、井泉乾涸、地面沉降等水生態環境退化的情況,生物多樣性也因之受損。

這是在北京首鋼園附近拍攝的永定河(2022年10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2014年底,千里之外的“南水”奔涌入京。為用好來之不易的“南水”,北京市確立了“節、喝、存、補”的用水原則,在確保自來水廠“喝飽水”“喝好水”的前提下,向密雲、懷柔、大寧等大中型水庫存蓄南水北調水源。
“喝飽”“存足”之外,北京市又通過多水源、多流域聯合調度,實施生態補水,適時加大地下水源回補力度,逐漸補充了多年來由於極度缺水導致地下水源超採的歷史欠賬。此外,通過連續開展三個“三年治污行動方案”,北京市污水處理率從83%提升到97%,142條黑臭水體全部清零,1000多條小微水體全部完成治理並持續鞏固。
北京母親河永定河恢復流動,並實現貫通入海;平原區地下水位連續回升,81眼乾涸多年的井泉復涌;密雲水庫蓄水量創下新高,並多次為下游河道進行生態補水……北京市有水河道、有水河長、有水水面大幅增加,這也為水生生物遷徙和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環境。

2月14日,在北京園博園的園博湖上,大批鳥類到水面上嬉戲。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北京市水務局水質水生態監測中心2022年水生態監測結果顯示,全市水生態健康狀況整體良好,健康水體佔比達87.2%,水生生物多樣性有所提高。2022年,在懷柔水庫、黃松峪水庫等水域監測發現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河湖水庫管理範圍內累計監測和調查到鳥類105種,隸屬20目40科。其中,黑鸛、丹頂鶴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和青頭潛鴨、黑臉琵鷺等全球瀕危珍稀鳥類也頻繁現身北京的河湖、水庫。
就在這個春天,北京懷柔水庫再次發現“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鶴也來到密雲水庫落腳歇息。隨着北京水生態環境不斷向好,一泓碧水將迎回越來越多的“河湖精靈”。
-
北京水生態向好 迎“河湖精靈”回家
北京溫榆河公園生態監測專家吳嵐介紹,水鳥對棲息環境的要求極高,優越的濕地環境不僅可以給鳥類提供“歇歇腳”的地方,還能為它們創造“留下來”的條件。
-
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專家學者在京研討2023年促就業
來自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多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我國如何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以推動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
-
北京啟動文旅消費系列活動 推出10條春花主題游線路
3月21日,“開門迎春”2023北京文旅消費系列活動在北京市門頭溝區啟動。
-
這個周末將迎來首個清明祭掃高峰 前往奠掃留意
本週末,北京將迎來首個清明祭掃高峰日,部分陵園周邊預計會有擁堵。在祭掃高峰日,交管部門將在全市墓地陵園周邊道路設置疏導維護崗位,部分墓地陵園周邊道路將採取臨時交通管理措施。
-
助攻新藥研發 中關村生命園建成創新服務平台
“攀登”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高峰殊為不易,一項項成果誕生背後少不了“助攻”的身影。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內,除了生物樣本庫外,還有能夠快速幫助創新藥企尋找抗體、匹配適應症等的AI“最強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