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首都功能核心區的513處傳統地名或將進入保護名錄。今日(29日)起,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街巷胡同第二批)在市規自委、東城區政府、西城區政府網站進行為期30天的公示。
市規自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編制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是對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的繼續與深化。去年市規自委公布街巷胡同第一批名單時,已經收錄598處歷史傳承穩定、文化底蘊深厚的街巷胡同類傳統地名。
記者注意到,按照新版《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傳統地名指各歷史時期流傳下來或者曾使用過的地名,以街巷和胡同名稱為主。此次篩選傳統地名時間下限截止到20世紀70年代。
從空間分佈來看,第二批列入保護名錄的513處傳統地名中,充分體現了北京大國都城、海納百川的文化特點。以都城衙署機構命名的,如鐘鼓胡同以明代鐘鼓司設在此處得名。體現老城棋盤式道路網結構特點的地名有炮局頭條至四條、北池子頭條至三條等。豆角胡同、錐把胡同、燒酒胡同等記錄了尋常百姓生活。
與第一批相比,此次入選保護名錄的傳統地名充分體現了“厚古不薄今”的特點,明、清、民國直至20世紀70年代,尤其新中國成立後命名的街巷道路名稱比例大增。由五六十年代地標性建築衍生命名,如北京站街、體育館路、展覽館路、美術館東街等也在名單上。
東四、西四等片狀地名是北京傳統地名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初步篩選出45處片狀地名列入保護名單。
相關負責人&&,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的陸續公布,表明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日益走向深入。(記者 陳雪檸)
(原標題:《首都功能核心區傳統地名保護名錄(街巷胡同第二批)》公示 513處老地名擬列入保護名錄)
北京要聞
-
北京:513處傳統地名擬列入保護名錄
-
北京:11月30日強冷空氣過程接近尾聲
-
《北京市節水條例》正式公布
記者從北京市水務局了解到,該條例緊扣首都超大城市市情、水情,完善了覆蓋取、供、用、排全過程的節水治理體系,對工業、農業、園林綠化等各領域節水作出要求,健全了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了水資源剛性約束。
-
全球連線|探訪中國傳統建築行業如何實現智能化
前不久,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通知,選取北京、天津等24個城市開展智能建造試點。
-
瞭望 | 北京:在城鄉融合中促農民增收致富
這些措施,目標是構建北京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四梁八柱”,促進要素向農業農村聚集,構成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