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北京:在城鄉融合中促農民增收致富
2022-11-29 14:52:48 來源: 新華社
圖集

  北京有13個涉農區,郊區土地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93%。實現共同富裕,須走好城鄉統籌、區域協同的道路

  把幹部配備、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公共服務“四個優先”落到實處,在鄉村振興之路上持續探索符合北京特點的農民增收致富之路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丁靜

  北京將在“十四五”時期創建國家共同富裕示范區。對于全國來説,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于北京,也不例外。

  北京結合首都的要素稟賦,堅持走“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把幹部配備、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公共服務“四個優先”落到實處,在鄉村振興之路上持續探索符合北京特點的農民增收致富之路。

  北京海淀上莊翠湖智慧農業創新工場,建有京津冀地區單體面積最大智能連棟溫室。圖為技術人員查看果實成熟情況(2022年4月攝)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科技人才助力資源在城鄉高效流動

  今年秋天,位于北京市平谷區東樊各莊村的旱稻“博士農場”迎來首個豐收。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導朱作峰帶著博士生和碩士生在這裏試種了十多個旱稻品種,他們收獲了5個適合北京地區的稻種,將近2800斤優質種子。

  “我們希望叫它‘北京旱稻’。”朱作峰説,過去我們有種子卻沒有土地,與企業合作推廣科技成果時,企業有時不能對最新科研成果快速做出反應。現在政府牽頭流轉土地、配套服務,我們的科研成果能夠就地轉化,提高了效率。

  朱作峰的旱稻農場是平谷區首批落地的40余個“博士農場”之一。這裏正在打造“農業中關村”,期望以先行先試的政策,促使首都的區位、科技、人才等優勢形成創新生態,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促進城鄉融合、共同發展。

  “我們一個村就有40名高科技人才幫扶,都是頂尖農業院校的院士、博士和碩士。”東樊各莊村黨總支書記王玉奇説。

  旱稻等“博士農場”佔用的淺山地以前種玉米,一畝收入不到1000元,村民年每人平均股份分紅300來元。這幾年,東樊各莊村借助政策扶農、科技富農,打造“東樊貢椿”品牌,推出貢椿文化節等,2021年,村民在村務工收入+福利+分紅一年近3000元,村民們嘗到甜頭。

  東樊各莊村是北京市發展科技農業的一個縮影。北京聚集了全國最多的國家級種業研發機構和高端種業創新人才,通過充分發揮首都科技優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水準,為鄉村振興拓展新空間、增添新動能。

  “2021年,北京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75%。”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馬榮才説。北京農業科技創新以育種為重點,加強常規育種和分子育種結合,生物育種技術全國領先,加快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陶志強介紹,北京市在推動種業高品質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依托首都種業科研和人才資源,北京積極打造“種業之都”,目前已基本形成農作物、畜禽、水産、林果四大種業體係,育種發明專利授權數量、植物新品種授權數量和玉米、畜禽等國審品種數量均居全國首位。

  用科技做“牽引力”,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目的是讓農民得到實惠。據北京市農業農村局介紹,2021年,全市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33303元,同比增長10.5%,快于城鎮居民2.7個百分點。

  作為首都,北京有13個涉農區,郊區土地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93%。實現共同富裕,必須走城鄉統籌、區域協同的道路。

  北京市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北京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方案》《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方案》《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農業科技發展規劃》等文件,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把幹部配備、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公共服務“四個優先”落到實處。

  在幹部配備方面,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責任,特別是“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任務重的鄉鎮領導班子要保持相對穩定。在全市開展鄉村振興大學習、大培訓,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的重要培訓內容。

  在要素配置方面,明確了“保糧”——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00萬畝,其中大豆播種面積達到4.2萬畝;“保地”——實現166萬畝耕地保有量和15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落圖落地;“保種”——打造“種業之都”;“保優”——加快建設農業中關村,優化提升11個首席專家領銜的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係創新團隊,推進智能農機裝備示范應用等農業基礎要素的強化支撐。

  在資金投入方面,繼續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不低于7.2%。

  在公共服務方面,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係建設,深化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大力發展農村互助養老等新型養老服務模式。

  這些措施,目標是構建北京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四梁八柱”,促進要素向農業農村聚集,構成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

  多渠道促進農村勞動力增收

  距離天安門28公里左右的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鎮的佃起村,種植著上百畝水稻。這裏地勢低洼,有多條河流經過,清朝年間就有種植水稻的歷史,曾被譽為“北方的魚米之鄉”。

  2020年起,佃起村流轉了300多畝閒置土地,打造起一座以水稻為主題的休閒農業園,稻田裏的“稻田畫”讓佃起成了網紅村,農園的“一分田”以托管形式租給市民種瓜種菜,受到城裏人青睞。

  “剛開始,不少村民擔心失去土地,牽扯到吃飯、養老等諸多問題,有畏難情緒。”佃起村黨總支副書記王漢生説,村集體研究後決定,為村民提供全年的口糧,願意在村就業的安排就業,不願意的給予補貼,確權確利,保證村民待遇。

  “如今農園帶動了50余名村民就地就業,增加集體經濟收入60余萬元。農民的生活條件改善了,生産方式和觀念轉變了,對農村發展更有信心了。”佃起村休閒農業園負責人梁立柱説。

  在産業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涌現出來,成為北京市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個側面。2021年,北京市制定出臺《關于促進本市農民增收若幹措施》,提出多渠道推進農民就近就地就業,持續做好農民培訓,推進鄉村旅遊業發展,加大農業科技、人才、金融支援,推動就業農村勞動力參加城鎮職工保險等20條舉措。目標是在“十四五”期間,讓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快于城鎮居民,農村居民進入中等收入群體比例穩步提高。到2025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4:1左右。

  今年6月,北京市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穩就業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明確年內新增5萬名就業農村勞動力參加城鎮職工保險,要求用好農村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農村地區勞動力到城市公共服務類崗位就業等政策,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參保。同時,加大對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開展免費技能培訓。

  去年9月,北京市印發《關于促進本市農村勞動力就業參保若幹措施》,一方面強化在崗農村勞動力培訓,進一步提升就業能力,實現農民向産業工人的轉化;另一方面是強化企業招用政策引導,對招用符合條件農村勞動力的企業給予3至5年的補貼,鼓勵用人單位招用農村勞動力。

  北京市高品質發展,創造出大量新型崗位,提供新的就業機會。比如,圍繞冰雪産業,北京市開展了滑雪教練員、雪具維修、澆冰制冰等200余個工種的培訓。圍繞大興機場以及臨空經濟區的建設,開發了飛機加油員、大型客貨車司機等用工崗位。

  汪群家住大興區採育鎮張各莊村,現在是大興機場飛行區管理部的一名航空器牽引員。“大興機場離家近,村裏好多人在這工作。”汪群説,機場對村民們進行了培訓,大家收入穩定,發展空間也更大了。

  北京市著力推進美麗鄉村全覆蓋。圖為北京市平谷區鎮羅營鎮張家臺村,村內各項基礎設施健全完善(2021年7月攝)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解渴”政策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11月1日,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正式發布。

  這是由北京市醫保局、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共同指導,由北京銀保監局監督的一款保險産品。這款保險能夠與北京市基本醫保銜接互補、聯動保障,旨在解決醫保報銷後個人負擔醫療費用的報銷問題。一年保費只需要195元,最高可撬動300萬元的保障額度,是基本醫療保險與傳統商業健康保險間的有益補充。

  “去年我就想買這個保險,但我沒有北京社保,只有老家的新農合,沒辦法買。今年允許‘新市民’參保,我第一時間就買了。”在北京市延慶區做快遞員的張雪梅説。

  由于降低了免賠額度,將新市民等人群納入參保,“北京普惠健康保”發布三天,參保人數已經突破百萬。

  越來越多的惠民政策正在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係,使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讓便利性、宜居性、多樣性、公正性、安全性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更多回應。這就是北京市提出的民生保障“七有”“五性”目標。

  在健全社會保障體係的基礎上,北京市聚焦農村醫療、衛生、教育、養老、助殘等領域存在的短板,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不斷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

  根據《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醫療方面,將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農村延伸,中心城區三甲醫院與郊區醫療機構開展合作。加快推進空白村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每村至少配備一個衛生室和一名醫療衛生工作者,確保農民“病有所醫”。

  教育方面,要求幼兒園空白鄉鎮至少辦好1所公辦園,保障偏遠山區學前及低齡學段學生基礎教育就近入學。推動優質高中招生計劃向農村地區傾斜,建立教育教學資源共用機制,市級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培訓機會優先向鄉村學校教師傾斜。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作用,推動優質網絡教育資源向鄉村學校覆蓋。

  養老方面,分類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要求到2025年,每個區改造1至2所集中接收特困老人的三星級敬老院。完善村級養老服務驛站布局建設,500戶以上的村莊實現全覆蓋,建成不少于1000個農村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

  北京將扭住農民收入這個關鍵點不放松,帶頭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努力探索一條具有首都特點的共同富裕路子,更好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參與採寫:彭翔宇 傅煥然)

+1
【糾錯】 責任編輯: 胡傲霜
北京要聞
北京:冬日頤和園
北京:冬日頤和園
天鵝遨遊燕山深處
天鵝遨遊燕山深處
北京深山裏的尋豹人
北京深山裏的尋豹人
冬雨之中遊故宮
冬雨之中遊故宮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7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