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緊鄰地區環境綜合整治提升 亮出壯美中軸
2022-11-07 15:04:14 來源: 北京晚報
圖集

  今天(7日)上午,天氣晴好,登上鼓樓向南望,城市視線通達,藍綠交織,京韻十足。歷時3個多月,通過參考對比約120年前的老照片,東城區對鐘鼓樓周邊16.59公頃範圍內街巷進行第五立面修繕、公共空間環境提升、街巷建築立面恢復等,鐘鼓樓緊鄰地區環境綜合整治提升(東城段)完成85%,初步亮出鐘鼓樓周邊壯美有序的北中軸線。項目預計11月底完工。

  鐘鼓樓周邊風貌 記者 方非 攝

  從老照片中尋找答案

  鐘鼓樓是北京中軸線的北起點。今年7月中旬,東城區開展鐘鼓樓緊鄰地區環境綜合整治提升。提升範圍北起豆腐池胡同,南至鼓樓及鼓樓東大街,東至寶鈔胡同,西至舊鼓樓大街,涉及豆腐池胡同、寶鈔胡同、鐘樓灣胡同、草廠胡同、草廠北巷胡同、草廠東巷胡同、鈴鐺胡同、鐘庫胡同、湯公胡同共9條胡同。

  城市的“第五立面”,也就是屋頂,是中軸線景觀視廊美麗畫卷的底色。怎樣恢復整潔清朗的“第五立面”,亮出平緩開闊的天際線?在提升前,東城區城管委和設計單位從約120年前的老照片中尋找答案。

  “我們從各方蒐集了1901年和1903年左右的鼓樓至東直門大街、1915年鼓樓東望、1955年鼓樓南望的歷史老照片。”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建築設計所建築師魯坤説,對比照片疊加分析後,發現了5處顯著相同的位置,從中可以看出,北中軸線鐘鼓樓周邊保留了平緩開闊的天際線,延續了以胡同—四合院合瓦屋面為主的形態特徵,保留了大片青灰色房屋的整體色調。

  設計師還對“第五立面”做了數據統計。“鐘鼓樓周邊城市功能以市井生活、商業經營為主,隨着城市建設等,區域風貌發生了明顯變化,建築高度出現起伏,市政設施、濃蔭綠樹逐步增加,但整體形態特徵基本保留至今,建築屋頂仍多數是硬山頂和卷棚頂。其中以卷棚頂為主,佔比65%。”

  重鋪屋面恢復硬山頂

  硬山頂一般有五條脊,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前後兩個坡面,左右兩側的山墻與屋面直接相交,將所有內部梁架檁木包住,是古建築中比較普遍的屋頂樣式。而卷棚頂則沒有正脊,因其正脊處是弧線形的曲面而得名。

  坐落在鼓樓大街東北角的309號商鋪,距離鼓樓僅20米,是一座傳統風貌建築,屋頂面積近60平方米,屋面原形制就是硬山頂。“此前,商鋪經營人員反映房頂是防水油氈材質的,每到雨季就會滲漏,希望這次提升給修一下。”東城區城管委環境建設科項目負責人劉悅説,經過對房屋立柱、墻體、屋頂和構件的整體分析評估,在改造中拆除水泥瓦屋面,重新找平做防水,更換為合瓦屋面,恢復了原有的硬山頂風貌。

  改造前期,東城區對鐘鼓樓周邊沿街商鋪開展深入走訪,聽取商鋪經營者和周邊居民的意見建議,發現經營者對於重新設計門臉和改造屋頂的呼聲很高,居民則是希望提升步行環境,增加休憩座椅。因此,在提升中,屋頂加建的二層及以上違法建設被拆除,“拆違之後,我們採用傳統鋪裝方式、參考老照片重新鋪設屋面,更換工藝做法簡陋、色彩突兀的彩鋼板屋面和堅固性較差、年久容易漏雨的水泥瓦,保障安全並重現原有風貌。”劉悅説。

  保護性修繕建築立面

  除了第五立面,提升項目還針對重點建築立面,參照原格局、原樣式,採用傳統工藝做法和材料,開展保護性修繕,恢復街巷風貌。由於年代久遠,鼓樓大街263號金柱大門木質結構腐朽,後檐木結構斷裂,五架梁下垂,瓦面碎裂脫落。在修繕中,保留原木門框和兩側抱鼓石,其餘構件重新落架大修,採用傳統工藝做法,對院門刷鐵紅色油飾,門框部位增加了蘇式彩繪,再現了原有風貌。

  結合居民實際需求,針對鐘鼓樓周邊區域內公共空間,東城區對改造範圍內的9條胡同開展公共設施、市政交通、綠化景觀等的提升改造,包括老式大型電箱小型化、隱形化、景觀化的“三化”處理;梳理胡同內雜亂“飛線”,實現“多桿合一”等;完善夜間照明,翻建破碎、塌陷的瀝青路面和人行步道,便於市民出行;在鐘鼓樓廣場周邊增加景觀小品和標誌性的城市雕塑、小微空間等。(記者 李瑤)

  鐘鼓樓周邊第五立面品質提升工程(西城段)亮相

  什剎海周邊“文化探訪路徑”形成

  登臨鼓樓舉目南望,沒有了雜亂的違建遮擋,部分樓宇完成降層,中軸線風貌盡收眼底。昨天,鐘鼓樓周邊第五立面環境品質提升項目(西城段)正式亮相,鐘鼓樓周邊平房四合院及沿地安門外大街商業店舖的第五立面風貌、公共空間環境實現整體提升。

  “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不僅要在地面上看,也要從第五立面上看,現在鐘鼓樓周邊正式亮出來了,往南眺望,特別敞亮。”站在鼓樓上,什剎海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裴亞周望著近2公里的西城段中軸線第五立面,用手機連拍數張。

  舉目望去,平房院落屋頂整齊、分佈錯落。雖有高樓、商鋪,卻擋不住視線。曾經的二層違建等“頑疾”也清除完畢。地安門外大街、舊鼓樓大街人來人往的景象一覽無余,還能聽見北京特有的鴿哨聲,動靜相宜,賞心悅目。

  屋頂被稱為建築的第五立面,鐘鼓樓周邊第五立面是中軸線申遺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6月,由西城區統籌協調,什剎海街道、什剎海阜景街指揮部聯合成立了25人的鐘鼓樓周邊第五立面環境品質提升工作組,並成立臨時黨支部。

  工作組以“微整治、微修繕、微更新”為理念,尊重在歷史演化過程中形成的時代特徵和歷史信息。對不符合中軸線申遺要求的屋頂立面進行改造,包括拆除樓頂違建、改移附屬設施、改造鴿舍等。截至目前,鐘鼓樓周邊第五立面環境品質提升共整治點位344處,福德庵整體修繕即將收官,地安門派出所降層完畢……一幅嶄新的中軸圖畫正徐徐展開。同時,除了整體謀劃,工作組還通過“一戶一策”,保留了傳統民居煙火氣。

  伴隨着鐘鼓樓周邊第五立面環境品質提升項目的完工,圍繞什剎海的“文化探訪路徑”正式形成。以舊鼓樓大街為起點,經地安門外大街、平安大街、西什庫大街、西安門大街、鼓樓西大街,最後回到鼓樓腳下。游客無論是高處俯瞰,還是漫步騎行,都能領略到中軸線文化精華,品讀北京的歷史文化。(記者 張驁)

  北京中軸線官方網站上線

  中軸線文化遺産開啟數字新篇章

  今天(7日),市文物局、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舉辦的“數字傳承,鏈結未來”紀念《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50周年主題活動上,北京中軸線官方網站(https://bjaxiscloud.com.cn/)試運行上線,為中軸線文化遺産開啟數字新篇章。

  作為北京中軸線官方申遺的門戶與信息發布&&,北京中軸線官方網站以可視化形式呈現北京中軸線的遺産價值與社會參與。

  活動中,北京中軸線遺産保護中心主任關戰修作為中軸線文化的“推薦官”,介紹了官網的亮點。9個“時空板塊”立體鮮活地再現了中軸線和北京城七百多年的發展與變遷,並通過中軸線上歷史街區的小販吆喝聲等,為用戶沉浸式展現文化遺産魅力。官網還將上線“時空艙”4D時空産品,打造4D空間,公眾可以在多維動態交互中,“穿越”時間和空間,多角度俯瞰中軸,查看地標建築群和單體建築,感受北京城連綿不斷的歷史脈絡。

  同時,“雲上中軸”小程序2.0版也升級上線,為公眾提供綜合信息服務。(記者 李祺瑤)

  (原標題:鐘鼓樓緊鄰地區環境綜合整治提升(東城段)預計本月底完工 恢復原始風貌 亮出壯美中軸)

+1
【糾錯】 責任編輯: 胡傲霜
北京要聞
  • 今天北京開始試供暖 居民都説:暖氣片不冰手了
    今天一早,家住海淀車公莊西路的沈女士告訴記者,早晨一起床就感覺出家裏溫度不一樣了,“一摸暖氣片,溫乎的。記者了解到,試供暖期間,對居民家中的供暖溫度“不做要求”,這個階段,主要是先讓供熱管網中的水循環起來,讓居民家中的暖氣片摸起來是溫乎的。
  • 鐘鼓樓緊鄰地區環境綜合整治提升 亮出壯美中軸
    今天上午,天氣晴好,登上鼓樓向南望,城市視線通達,藍綠交織,京韻十足。坐落在鼓樓大街東北角的309號商鋪,距離鼓樓僅20米,是一座傳統風貌建築,屋頂面積近60平方米,屋面原形制就是硬山頂。伴隨着鐘鼓樓周邊第五立面環境品質提升項目的完工,圍繞什剎海的“文化探訪路徑”正式形成。
  • 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在京開幕
      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開幕儀式5日晚在國家大劇院舉辦, 演出開幕大戲原創舞蹈詩劇《楊家嶺的春天》。
  • 北京:裝修垃圾産生者將承擔處置費用 明年起實施
    委託他人處置裝修垃圾,應由垃圾産生者承擔傾倒、堆放、貯存、運輸、消納、利用等處置費,費用將“按袋”“按車”或“按重量”等方式明碼標價收取。
  • 世園公園舉辦自行車騎游大會
    上周六,2022第十二屆北京國際自行車騎游大會在世園公園舉辦,500余名自行車選手和騎行愛好者穿越彩葉美景,在山水大花園中競技比拼,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體育盛宴。
北京:周末的“愛心市集”
北京:周末的“愛心市集”
圓明園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圓明園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紅墻遇上黃葉
紅墻遇上黃葉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0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