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內景。(受訪者供圖)

E9區創新工場成為文化科技新地標。(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在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下,北京實現了文化供給穩步提質增效。北京公共文化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豐富的社會文化活動提升了百姓生活的幸福感;“大戲看北京”成為北京的一張金名片,一批批新劇場、一部部精品劇目不斷在京城匯聚。以E9區創新工場為代表的文化産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助力北京成為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地,吸引越來越多優質企業在此聚集。
首屆北京文化論壇將於7月25日至7月26日舉辦。論壇將更為深入探討未來北京將如何繼續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以及北京文化産業發展、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新思路。
景山市民文化活動中心
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 激發百姓參與熱情
位於東城區美術館後街40號的景山市民文化活動中心,又名“美後肆時”,寓意“四季更新,四時更迭,美好永不間斷”。從朱漆大門入內,兩進的四合院古樸幽雅、京味十足。美後肆時擁有地上一層,地下三層,包括美劇場、美閱館、美影館、美體館等21個活動空間。年長的老人可以在這裡飲茶、跳舞,學習插花、國學等傳統文化;年輕人則可以享受脫口秀、現代戲劇、旗袍製作、藝術展覽等潮流玩法。
據美後肆時項目經理潘麗介紹,美後肆時不僅免費為百姓提供不同主題的公共文化服務和特色文化體驗,同時採取社會化運營,試行特色文化服務低收費。“我們上午基本上都是給社區群眾做免費文化活動,下午就用來做收費培訓;沒有培訓的時候,場地還可以用來出租。”
近年來,北京致力於公共文化設施向市民身邊延伸。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市區兩級公共圖書館24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9個,備案博物館204個,備案營業性演出場所197個。市、區、街鄉、社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達到6937個、圖書館室6135個、室外文化廣場5616個,基本建成“十五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截至2021年底,以美後肆時為代表的社會化、專業化運營的公共文化設施在北京共有266家。服務管理的專業化水平的快速提升,讓公眾滿意度評價也不斷提高。
北京國際戲劇中心
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成為文化新地標
2021年,位於北京人民藝術中心院內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正式落成。內設“曹禺劇場”、“人藝小劇場”兩座專業話劇劇場,可容納近千人。近一年來,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先後上演了《日出》《雷雨》《原野》《關係》等劇目,演出場次超過100場,迎接觀眾4萬餘人次。
據北京人藝副院長霍志靜介紹,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投入使用後,與北京人藝現有的首都劇場、實驗劇場、菊隱劇場等共同構成錯落有致的劇場矩陣。這樣的劇場體量在國內藝術院團當中首屈一指。未來,人藝將進一步盤活劇場資源,特別是在劇場定位上實現更為科學的劃分,建設成為國內最專業的話劇展示交流平台,為全國文化中心打造新地標。
除了人藝劇場之外,北京還有諸多優質演出設施資源亟待盤活。北京國際兒童藝術中心落戶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項目力爭2022年底前竣工;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維修改造、北京歌舞劇院原址重建、中國雜技藝術中心、京南藝術中心等項目都在穩步推進當中。同時,北京市也正在制定《北京市演藝新空間運行管理標準》(試行版),將培育和引進一批適合演藝新空間的優質劇目,進一步加大演藝市場供給,豐富市民的文化選擇。
“大戲看北京”的金名片,豐富的院團資源與劇場建設,助力北京持續推出一批精品文藝力作,例如話劇《香山之夜》、舞劇《五星出東方》、京劇《李大釗》、評劇《母親》、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紀念碑》、音樂劇《在遠方》等。據悉,今年7月北京各大劇院上演了135&、700余場精彩大戲,包括話劇《谷文昌》《嘩變》、舞劇《昭君出塞》《天鵝湖》、京劇《鳳還巢》、崑曲《牡丹亭》等。
E9區創新工場
園區高質量發展 為文化科技企業提供陣地
專注數字文創的鯨世科技,以人工智能、物聯網應用技術為核心的特斯聯科技,打造智能客服的智齒科技……這些融合文化與科技的行業領軍企業,均位於北京朝陽區的E9區創新工場內,一個前身為北京雙橋乳品廠的老廠區。在北京推動文化産業園區高質量發展,促進老舊廠房騰籠換鳥、轉型升級的政策之下,該老廠區變為精品文化産業園區。
據E9區創新工場副總經理張超介紹,園區以文化科技融合為産業定位,現有入園企業105家,文化科技類企業佔比超過88%,業態涉及元宇宙、軟體開發、5G數控及雲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等前沿科技和新媒體內容傳播等。同時,園區也配置了書店、劇場、足籃球場、創客食堂、創意餐廳等設施,為入園企業及周邊社區提供創新的公共文化服務。
文化科技融合,也是北京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特色。近年來,北京持續推進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建設,推動5G、大數據、AR、VR等新技術在文化的應用,不斷打造文化新産品、新體驗,讓科技為文化産業迭代裝上“加速器”。
位於E9區創新工場的鯨世科技,是國內文化科技融合領域先行者,不僅發力於新商業場景、概念空間等,同時深耕中國傳統文化的新傳播方式。現場,鯨世科技創始人、CEO楊利堃為大家演示了如何在未來的數字博物館中運用人機交互算法,通過腦電波與文物實現“共鳴”與“對話”。
2022年1-5月,北京文化新業態特徵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4299.8億元,佔全市文化企業的比重為67.8%;“文化+科技”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268.1億元,佔全市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51.6%。(記者 張赫)
-
文化科技新業態頻出 北京文化供給穩步提質增效
近年來,在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下,北京實現了文化供給穩步提質增效。據北京人藝副院長霍志靜介紹,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投入使用後,與北京人藝現有的首都劇場、實驗劇場、菊隱劇場等共同構成錯落有致的劇場矩陣。
-
北京:高品質文化供給讓城市更溫潤
” 北京人藝的劇場建設和好戲連&,是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的一個縮影。位於朝陽區的E9區創新工場,前身為北京雙橋乳品廠老廠區,工業遺跡與科技創新在這裡交相輝映。青年藝術節、戲劇嘉年華、VR影展等活動,也將於近期在隆福寺、751、郎園等文化産業園區精彩呈現。
-
0!北京連續3天無新增本土感染者
7月21日0時至24時,北京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3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和3例無症狀感染者,無新增疑似病例。治愈出院2例,解除醫學觀察的無症狀感染者1例。
-
2022兩岸青年峰會在京舉辦 共話青春與友誼
峰會展示近年來台灣青年融入大陸的青春風采,向兩岸青年朋友發出“復興有我”的倡議。
-
單車成本僅25萬元 萬輛“汽車機器人”即將上路
主駕駛座上沒有方向盤,人們坐在車裏一邊辦公、K歌、打游戲,一邊前往目的地。長期以來,行業內用於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的自動駕駛改裝車成本普遍達到了百萬級,這也成為阻礙無人駕駛落地普及的重要因素。在安全員徹底從車內撤出之前,無人車能否大規模上路仍將面臨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