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2022中國城市文化青峰研討會在線上舉行,主題為“以鮮明‘城設’推動城市文化發展”。

論壇嘉賓合影
出席此次研討會的嘉賓有: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清華大學文創院院長胡鈺,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鐘君,騰訊數字輿情部副總經理高大為,武漢大學博導、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全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長孫若風,北京京和文旅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文化産業協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文創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范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主任研究員、中規院長三角文旅研究院院長劉暢,騰訊文旅産業研究院秘書長孫暉,清華校友總會文創專委會秘書長、佛山市南海區西樵山書院執行院長、浮梁鄉創學院院長殷秩松,騰訊視頻知識運營中心負責人王波,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産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鄧子綱等。論壇由清華大學文創院副院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錚主持。

胡鈺致辭
胡鈺在致辭中指出,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産物,更是人類幸福感的來源。城市具有物質性空間和精神性空間的雙重空間屬性,但在城市發展的很長時間裏,我們更多把城市作為一種物質性空間,當物質極大豐富後,其精神性空間的意義便越來越突出,開始更加關注人的需求。我們在城市建設中要有不同的思考,這便是“城設”的提出思路。“城設”的提出應該不在“整齊”而在“活力”,不在“漂亮”而在“舒適”,應體現出鮮明的人文色彩。

鐘君致辭
鐘君在致辭中指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文化讓城市與眾不同。“城設”就是以文化來彰顯城市特徵,“城設”的本質就是城市文化的差異化設定問題。換言之,富有特色的文化形象就是城市最大的“城設”。

高大為致辭
高大為在致辭中指出,城市中的歷史文化遺存是很重要的資源和財富,更是城市文化的具象化標準。對於城市文化而言,應善用科技,用創新賦能,讓城市文化“活”起來;要借助平台傳播動能,讓城市文化“熱”起來;要同時發揮研究牽引的效能,讓城市文化“靈動”起來。

孫若風主旨演講
在主旨演講環節,孫若風以《城市更新與文化肌理》為主題進行分享。孫若風認為,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個性,離不開它獨有的歷史積澱和文化特色,在城市越來越趨同化的形勢下,維護好城市個性非常重要。發展文旅産業應採用“三理”(文化肌理、城市肌理、鄉村肌理)和“三針”(插針、扎針和繡針),更微觀地審視文化資源的利用和中小微企業的發展。

范周主旨演講
范周以《文旅融合時代的城市文化發展新動能和城市形象新傳播》為題進行主旨演講。范周認為,文化旅游通過對文化資源的梳理和挖掘,能夠喚醒城市的集體記憶,城市形象塑造應從旅游入手,向文化領域深挖,借助新媒體的傳播手段,逐漸實現從硬推廣到軟傳播的轉變,應通過凝練城市特色、構建數字場景、堅持融合思維等路徑促進城市發展。

劉暢主旨演講
劉暢進行了以《韌性視角下的城市文化空間保護傳承》為題目的主旨演講。劉暢借用工程領域的“韌性”概念,解讀城市如何提升自身抵禦風險、減輕災害損失、進行自我修復、保持發展活力的能力。劉暢認為,韌性城市不僅包括基礎設施、經濟、生態韌性,還應該關注文化韌性等軟性資源,要注重文化復原、回彈、自覺性、創造性轉化等方面。

孫暉主旨演講
孫暉以《科技向善 助力文旅數實融合新發展》為題作主旨演講。孫暉認為,城市是文旅的重要空間和載體,文旅是城市的基本功能和靈魂,在營造宜居宜業宜游的休閒新空間中,科技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支撐和引擎作用。要以用戶為本,推動科技向善,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國家和時代創造更大價值。

殷秩松發言
在實踐對談環節,殷秩松以《城設導向下的區域文創發展創新實踐》為主題進行分享。殷秩松認為,打造“城設”就是着眼於城市文創發展目標,推動文化引領、文創賦能,鍛造城市新競爭力,突破城市發展天花板。

王波發言
王波以《視頻內容助力“城設”打造:騰訊視頻的實踐與創新》為主題進行分享。王波認為,可以採用多元活動形式,創新城市文化表達,通過多元主題、內容跨界、人才培養、傳播共振等有效打造“城設”。

張錚發言
張錚圍繞《以“城設”指引城市文化産業發展》主題發言。張錚指出,在“城設”的打造中,城市的空間地理認同發揮着基礎性的作用,社會關係的認同發揮着脈絡性的作用,歷史文化的認同發揮着支柱性的作用,信息傳播的認同發揮着動力性的作用。同時,“城設”發展背後仍蘊含着諸多深層次的矛盾需要去面對、去探索。

在指數設計與評估探討環節,鄧子綱擔任此環節的主持人。湖南文化創意産業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梁媛,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産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鄭自立,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産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周海燕,騰訊數字輿情部高級研究員溫馨等嘉賓先後發表觀點。

梁媛發言
梁媛以《中國城市文化競爭力評估體系設計的理論路徑與指標確定》為主題進行發言。梁媛通過“體系設計的理論起點”“架構體系的基本框架”和“指標選取的主要特色”闡述了中國城市文化競爭力的評估體系。

鄭自立發言
鄭自立圍繞《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必須處理好三大關係》闡述觀點。鄭自立認為,在提升城市的文化競爭力方面,需要處理好事業與産業的關係、數量與質量的關係、文化與旅游的關係,為城市文化的分析與傳播提供了理論層次的思考。

溫馨發言
溫馨進行了《如何讓“城設”更可測?》為題目的發言。溫馨介紹了“連接人、吸引人、滋養人”在內的文化産品社會價值評估體系,並與學界合作探索城市文化競爭力分析、地方城市形象傳播的新路徑,助力城市文化建設可感、可測。
與會嘉賓還圍繞中國城市文化競爭力評估體系進行了討論。鐘君認為,文旅、城市文創、城市IP、“城設”等諸多概念之間的關係需要進一步厘清。范周認為,對城市的定位不能一概而論,要綜合考慮城市的體量、城市的文化、資源稟賦等諸多因素,進行城市定位。孫若風着重強調了城市文明建設的部分,並提出了“城設”作為文創産品的可能性,具有一定的探索空間。劉暢則為指數體系如何指導具體規劃實踐提供了建議。
本次研討會由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産業經濟研究所、騰訊公司數字輿情部主辦,清華-騰訊青峰計劃課題組、西樵山書院為支持單位。
-
2022中國城市文化青峰研討會線上舉辦
6月19日,2022中國城市文化青峰研討會在線上舉行,主題為“以鮮明‘城設’推動城市文化發展”。本次研討會由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産業經濟研究所、騰訊公司數字輿情部主辦,清華-騰訊青峰計劃課題組、西樵山書院為支持單位。
-
北京豐&站開通運營
6月20日,隨着G601次復興號列車從北京豐&站緩緩開出,改建後的百年老站北京豐&站以全新面貌開通運營,北京首都又添城市新地標。
-
北京:構建“一刻鐘政務服務圈”
記者20日從北京市政務服務局了解到,北京市多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社區(村)政務服務規範化建設的工作方案》,要求統一服務場所、統一事項標準、統一集中進駐,着力構建“一刻鐘政務服務圈”,提升群眾辦事便捷度和滿意度。
-
新華全媒+|立體交通 綠色智能——北京豐&站全新亮相
從最早到最新,從古老到現代,經過改建的北京豐&站有哪些新亮點?記者帶你近距離觀察。
-
北京又添新地標 北京豐&站正式投用
北京豐&站是國內首座採用高速、普速客運雙層車場設計的特大型車站,形成“頂層高鐵、地面普速、地下地鐵”的立體交通模式,有效節約土地;互不干擾的站房流線體系,方便乘客換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