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延慶2月15日電 題:高山上的等待
新華社記者王沁鷗、盧羨婷
雪後小海陀山,零下20攝氏度。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頂等待了96分鐘後,中國選手孔凡影終於開始了她的滑行。在這場冬奧會高山滑雪女子滑降比賽中,她是全場36個運動員裏最後一個出發的。
這並不是人們常説的“壓軸登場”,而是中國隊運動員競技水平落後於人導致的客觀結果。高山滑雪比賽中,越靠前的出發位置越有利,因為比賽的雪況是越滑越差的。沒被任何雪板刮過的雪面,是運動員最夢寐以求的比賽條件。因此,只有世界排名靠前的運動員,才有資格在國際比賽中獲得優先出發的待遇。
在孔凡影的運動生涯裏,這種漫長的等待既熟悉又陌生。陌生在於,她在國內從不需要等。以第十四屆全國冬運會為例,她五個小項的國際雪聯積分排名,在參賽選手中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她有毫無爭議的優先權。
而熟悉在於,只要到了國際大賽賽場,孔凡影十有八九都只能靠後出發。其實,中國隊參加本屆冬奧會的另外三名高山滑雪選手——張洋銘、徐銘甫、倪悅名,也都要面臨這種局面。
然而,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能在山頂忍受等待的煎熬,恰恰是中國高山滑雪隊已經進階的證明。
往屆冬奧會,從來沒有過中國隊運動員上到過比賽所在山峰的峰頂。那裏一般是滑降比賽的起點,是高山滑雪“頂級項目”的出發區。滑降比賽滑行速度最快、賽道落差最大、危險系數最高。最快時,選手能以超過140公里的時速向下飛馳。在北京申辦冬奧會成功之前,中國隊從來沒有選手在世界級比賽中參加過這項“勇敢者游戲”。
為了有選手能登上小海陀之巔,為了實現全項目參賽的歷史性跨越,2017年,中國高山滑雪集訓隊成立速度項目組。從那以後,年輕的中國選手們已經經歷過太多次等待。
他們等待過異國他鄉的日出。由於國內很少能找到符合滑降比賽標準的賽道,國家集訓隊多次輾轉歐洲訓練。2021年8月,他們來到奧地利索爾登。為了避開白天的高溫和游客,隊員們每天凌晨4點就起床,從海拔1400多米的駐地趕往海拔3200米的冰川雪場。雪面在月光下亮得耀眼,滑過幾趟之後便慢慢映出霞光的顏色。隊員們有時會雀躍地盼望日出,但等太陽真正升起來,反而又無心去看:“溫度很快就要升高,我們必須抓緊時間。”
他們等待過跨越恐懼的自己。無論訓練還是比賽,滑降項目沒有哪次滑行的時速會低於100公里。“車開100公里以上都會飄,更何況人在冰一樣的坡上往下衝。”孔凡影在訓練中曾經摔出過防護網,摔到嘴裏都是血。年輕的姑娘以為自己內臟摔破了,嚇得直接坐在山坡上哭。後來發現其實是咬到了舌頭,她松了口氣,委屈卻又涌上來,於是控制不住地繼續哭……後來,他們學會了用專注戰勝恐懼:“只有練好腳下功夫,危險的時候本能會救你。”
他們當然也等待過無數次最後時刻的出發。那過程很難熬,不少時候他們只能在風裏雪裏站着等,看著前面的人一個一個滑出,直到出發區就剩下自己。而前面的選手在雪面上輪番刮過後,糟糕的雪況也令人頭疼——近似於冰的雪面讓板刃更難立住,連續的冰棱讓滑行變得顛簸。他們無數次在摔倒後感到大腿快要抽筋似的灼燒,也無數次暗自想:要是我能再強一點就好了……
後來,等待有了第一份回報。2022年1月,中國隊“解鎖”冬奧會高山滑雪全部11個小項參賽資格,他們終於登上了小海陀之巔。
峰頂的風依舊猛烈。2月15日下午1點07分,孔凡影衝過了北京冬奧會女子滑降比賽終點,排名第31位,在所有完賽選手中,她名列最末。
她的隊友張洋銘13日在雪中完成男子大回轉比賽後説:“國外很多小運動員,就是不停參賽,什麼小比賽都參加,積分排名慢慢就上去了,沒準下一次出發順序就靠前了。不走出去參賽,永遠不可能進步。”
進階後打開的新世界,依舊有無數更高的&階,在等着他們跨越。
中國高山滑雪,不怕等待,值得等待。(參與記者:劉揚濤、夏子麟)
-
高山上的等待
在這場冬奧會高山滑雪女子滑降比賽中,她是全場36個運動員裏最後一個出發的。
-
冬奧會上有群“最會滑雪”的醫生
作為冬奧會皇冠上的明珠,也是危險性最高的冰雪項目之一,高山滑雪引人注目,運動員之外的另一群人也格外受到關注——這就是中國首批“滑雪醫生”。
-
26家中外媒體39名記者探訪觿堂文化智庫
幾位記者和志願者穿上戲服,親身體會京劇藝術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李昂&&,園區通過新型的文化産業鏈進行整合延伸,形成獨創模式,促進文化創意産業園區發展,被業內評價為“藝術園區的5.0版本”。
-
城市誌願者熱情又浪漫 把志願服務做得有滋有味兒
昨天,在房山區燕山文化廣場的城市誌願服務站點,心靈手巧的城市誌願者用彩色紙張製作玫瑰花,贈送給路過的市民,在料峭春寒中送出一份浪漫的驚喜。在城市誌願服務站點,市民可以體驗舞龍、風車、投壺、陀螺等傳統游戲。
-
冬奧會開賽以來北京空氣質量基本保持優良水平
今天上午,2022北京新聞中心召開北京生態文明建設專場新聞發布會,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園林綠化局、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政府、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北京生態文明建設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