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餐廳面點技術傳承人指導下記者體驗花式包餃子。
在北京,有一條歷經750餘年、貫穿老城南北、全長約7.8公里的中軸線。2月1日,大年初一,在這樣的喜慶日子裏,由2022北京新聞中心主辦的“雙奧之城新氣象—2022中外媒體北京行”城市形象採訪首場活動拉開序幕,來自34家中外媒體的48位記者,前往中軸線東南側的天壇公園祈福,到老字號餐廳包餃子品美食,登上永定門城樓尋訪古跡風貌,大家在最美中軸線上一起過大年、迎冬奧。
來天壇重溫夏奧相約冬奧
天壇,不僅是中國北京的標誌性建築,其實它與奧運有着很深的淵源。
大家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從公園北門進入,中外記者腳下的一條藍線格外顯眼。“這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馬拉松丈量路線時畫下的藍線,保留至今。”講解員楊凱介紹,天壇內植被豐富、綠樹成蔭,很多熱愛跑步的跑友都會來到這裡體驗馬拉松線路。不僅如此,天壇還曾是第29屆奧運會會徽發布儀式及殘奧會點火和火炬傳遞現場。記者們邊走邊拍,感受撲面而來的雙奧氛圍。
祈年殿是清朝舉行祈谷典禮的場所。上午在祈年殿,一場“祈谷文化特色活動”正在舉行,中外記者與前來祈福的市民游客一邊學習“五穀”知識,一邊用“黍、稷、稻、麥、菽”五種糧食親手製作屬於自己的新春“五穀福包”,收穫來自天壇的新春祝福。
皇穹宇是圜丘壇內另外一座重要建築,它的圍墻就是世界聞名的回音壁。回音輕悠綿長的聲學現象,激發了中外記者的參與熱情,紛紛“測試”回音壁的回音效果。
老字號餐廳推冰雪創新菜
俗話説:“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中午,中外媒體記者來到被譽為“中軸線上的美食明珠”的馬凱餐廳,體驗新春佳節中國人包餃子、納福運的傳統文化習俗。
馬凱餐廳面點技術傳承人王文鳳為中外記者講解餃子知識,現場展示包餃子手藝。牛肉芹菜、蝦仁雞肉、茴香雞蛋、素三鮮4種餡兒的餃子,不僅讓中外記者大飽口福,有的還親身體驗了一把花式包餃子。
除此之外,還有彰顯京味兒飲食文化的驢打滾、豌豆黃,點綴着水果粒的五彩雪峰、雪白軟糯的艾窩窩等,豐富多樣的菜品讓中外記者眼前一亮,大家特別品嘗了老字號推出的冰雪創新菜。北京冬奧會趕上中國春節,給記者們帶來了難忘的美食體驗。
登永定門城樓眺望古都風貌
下午,中外記者從永定門廣場北門入內,沿禦道徐行,感受中軸線歷史文化魅力。
“我們現在把7.8公里叫做傳統中軸,此外還有南中軸、南中軸延長線,一直延伸到奧運場館的北中軸,以及北中軸延長線,整個北京的發展都在其中。這是一種文化的延續、一個文明的傳承。”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團隊負責人、清華大學國家遺産中心主任呂舟介紹,北京中軸線是隨着北京城市發展而不斷完善、演變的。
中外媒體記者登上永定門城樓,眺望遠方正陽門等同在中軸線上的雄偉建築。城樓前復原後的禦道,如同一條綠線,連結起中軸線上一個個節點,雙奧古都風貌在此完整展現。
“來北京這幾年,我切身感受到了北京的巨大變化。”一家外媒駐京記者對雙奧之城古都風貌讚嘆不已,“有這樣的機會近距離感受北京的古跡,更全面了解北京的飛速發展,真好。”(記者 任珊)
-
天壇祈福迎接冬奧會 中外記者北京中軸線上過大年
”中午,中外媒體記者來到被譽為“中軸線上的美食明珠”的馬凱餐廳,體驗新春佳節中國人包餃子、納福運的傳統文化習俗。馬凱餐廳面點技術傳承人王文鳳為中外記者講解餃子知識,現場展示包餃子手藝。
-
聚焦主線實現躍升 北京科技工作總體思路正式公布
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日前公布了2022年北京科技工作的總體思路。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要持續用好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報備即批准”政策試點;推動市屬國企創新發展,促進與中關村企業科技合作,聯合推動高精尖産業項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落地。
-
農曆大年初一,他們在滑雪場邊住民宿迎接冬奧會
冬奧會開幕前夕,不少市民選擇在滑雪場周邊訂個民宿過新年。昨天上午,記者來到緊鄰南山滑雪場的密雲區河南寨鎮聖水頭村,從村口算起,正在營業的雪具商店足有20多家,人來人往很熱鬧。
-
北京冬奧組委新聞發言人:冬奧會萬事俱備只待大幕拉開
昨天上午,在冬奧冰球項目場地國家體育館訓練場,清雪服務人員“雪童”練習快速清雪,準備迎接比賽到來。” 北京冬奧組委新聞發言人嚴家蓉&&,北京冬奧會在競賽場館和非競賽場館設計、建設上融入中國文化元素,在冬奧會形象標識、景觀設計上充滿中國式浪漫。
-
唱響中國之聲 音樂短片《一起向未來》全網發布
這支短片的攝製,在20多天的時間內,跨越北京、香港、上海、&&、澳門、深圳等多座城市,實現組織超47名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及中國台灣文藝工作者參與。當中國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從空間站傳回拍攝素材時,整個主創團隊激動不已,這份“來自太空的聲音”讓整部短片的表達更加完整、生動、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