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6日電 題:老記“入環記”
新華社記者王鏡宇、馬邦傑、王浩宇
1月25日,參與2022年北京冬奧會報道的新華社報道團兵分三路,正式開啟首次以國際奧委會認可的國際通訊社身份進行的“冬奧之旅”。在北京冬奧組委和北京、延慶、張家口相關媒體酒店工作人員的精心組織和幫助下,各路人馬順利進入冬奧會“閉環”。
北京大部隊率先抵達
2019年1月,新華社成為國際奧委會認可的國際通訊社,本屆冬奧會是新華社首次以新的身份報道四年一度的冬奧盛會。在北京冬奧會上,參與前方採訪報道的總共160多名新華社記者分別在位於北京市區、延慶和河北崇禮的幾個酒店駐紮,將從3個賽區向設在總社的編輯部發回各類稿件。
1月25日,新華社冬奧會報道團的前方記者陸續出發進入冬奧會閉環。賽時主要在北京市區採訪的這一路記者人數最多,行程也最為順利。下午3時左右,記者們從總社集體乘坐大巴,經過約半小時的車程到達位於朝陽區北沙灘的冬奧會媒體酒店、塔裏木石油酒店。
大巴停穩之後,酒店外面身處閉環管理區外的工作人員主動迎了上來。他們有的幫記者們搬運行李,有的負責仔細核對新華社報道團人員的姓名、96小時內兩次核酸檢測結果、疫苗注射等信息。確認記者符合入住要求之後,閉環外的工作人員通知閉環內的酒店工作人員,後者打開將閉環內外隔開的大門,記者們推着行李有序進入。
在酒店前&,工作人員已經將新華社報道團人員的房卡預先準備好,熱情周到地為記者們辦理入住手續。儘管報道團的人數較多,大家很快就領到各自的房卡,順利入住。
1月25日晚,一位報道團成員接到國際奧委會媒體運行前總監、北京冬奧會媒體運行部高級專家安東尼·埃德加的電話,他也已經進入了北京冬奧會的“閉環”。在此之前,埃德加已經在北京工作了兩個星期。他説,從“環外”到“環內”太輕鬆了,只是換了一個酒店而已,一切都非常順利。
延慶的落日余暉下
下午5點5分左右,與北京大部隊幾乎同時出發的新華社延慶賽區記者一行抵達了位於延慶城區的媒體酒店——北京八達嶺希爾頓逸林酒店前,來到了“北京冬奧閉環”的邊緣。這裡所謂的“閉環”,是一圈帶有北京冬奧會標識和“BEIJING2022”字樣的藍色圍板,在落日的余暉下泛着微微的藍光。
藍色圍板上有兩個窗口,記者按照要求每兩人一組隔着窗口向裏面的工作人員出示健康寶、行程碼、疫苗接種和核酸檢測證明材料。對方驗證通過後,就把圍欄打開一條縫隙,放人進去。
邁過藍色圍欄,就正式進入了“閉環”,但距離進入房間還有一些固定程序要完成。
進入酒店後,首先要測體溫,通過後才能去前&&理手續,需要再次出示疫苗接種和核酸檢測證明等材料。等待辦理入住期間,有工作人員小聲提醒記者可先去做核酸。每天早上6至8點和晚上6至8點,酒店提供核酸檢測服務。如果你當天錯過核酸檢測,次日就不能離開酒店。
辦理完入住手續,測完核酸,拿到房卡,記者拉着行李來到了房間。進門後,脫掉外衣和鞋子,換上酒店提供的拖鞋,拿出早準備好的酒精對着鞋底、行李和外衣進行噴灑消殺。消殺結束後,衣服挂在靠近房門的衣架上,鞋子放在下面,然後再把行李拉到房內。至此,記者才算正式完成入住。
你好,塞外的雪
前往張家口賽區的新華社報道團隊一行40多人於25日下午開啟冬奧之旅,奔赴塞外的張垣大地。
邁入北京冬奧會主新聞中心2號安檢口的一刻,意味着正式進入了冬奧閉環管理。對於記者來説,首要任務是去激活自己的採訪證件,之後便是乘坐閉環內的班車去清河站,從那裏乘坐高鐵前往太子城站。
導航軟體上顯示的抵達清河站預估時間,有大概20分鐘左右,而在冬奧專用通道的“加持”下,10多分鐘後清河站便映入眼簾。入站閘機處,打開在“12306”APP上“冬奧專區”預訂的閉環車票二維碼,一“掃”而過後登上冬奧專列。
從清河站到太子城需要50分鐘,上車後一些記者立刻進入工作模式,用鏡頭探索着這趟通往冬奧的列車,乘務員成了最受歡迎的採訪對象,她們熟練地為大家介紹種種相關事宜。隨着列車以每小時300多公里的時速前進,眼前的景象慢慢被塞外的雪一點點覆蓋。
記者們踏出車門的一瞬間,一股寒意撲面而來,日照卻很足,零下8攝氏度,這樣的天氣在崇禮小鎮已算是個暖天。
接站口處,一月初就進入閉環的三位“先遣隊”的同事早已等候多時。有他們帶路,讓大部隊方便了很多。
從太子城站到大部隊下榻的密苑太子酒店,中間要先在張家口媒體中心換乘一趟車。其實媒體中心離酒店並不遠,但出於嚴格的防疫要求,人員是不能步行前往的。要説一路最辛苦的環節,當屬眾人把行李搬運上班車。因為至少要在閉環內鏖戰50多天,大家都攜帶了不少大件行李,每次乘車都會把班車塞得滿滿當當。
夜幕之下,抵達酒店意味着一天的旅程到達了終點站,而記者們也邁出了冬奧前方報道的第一步。
-
老記“入環記”
在北京冬奧組委和北京、延慶、張家口相關媒體酒店工作人員的精心組織和幫助下,各路人馬順利進入冬奧會“閉環”。
-
模擬比賽 首鋼滑雪大跳&首次全要素實戰演練
昨天,位於石景山區的首鋼滑雪大跳&組織開展首次閉環內外全要素實戰演練。首鋼滑雪大跳&場館主任宋世媛介紹,根據這次實戰演練,將進一步完善賽事運行方案,持續做好冬奧服務保障各項工作。
-
北京西城區十五年“菜籃子”就近遷址方便居民
在拆除天陶紅蓮市場的過程中,廣外街道先建新後拆舊,實現了新舊市場的“無縫銜接”,讓百姓的菜籃子有保障。違建必須拆除,可天陶紅蓮市場經營多年,輻射周邊多個社區,居民已經習慣了上這裡買菜。
-
1秒完成8項信息採集 機器人上崗五棵松體育中心
作為今年冬奧會主要比賽場館之一,五棵松體育中心場館的運行和外圍保障工作已經就位,即將在2月3日迎來中國女子冰球隊的首場比賽。場館外圍,4&智能服務機器人為觀眾提供信息指引、互動答疑、全流程冬奧講解等服務。
-
滿意度提升 北京22家市屬醫院推出402個惠民項目
“熱鬧”的病房變安靜了,擁擠的住院處變舒朗了,一度放棄生活的老人又參加了舞蹈比賽……2017年起,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開始推行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為給患者提供“對症掛號”的精準服務,市屬醫院推出了濕疹專病、糖尿病足專病、哮喘專病等專病專症門診,目前門診數量已達1258個,服務患者累計669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