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冬奧|“百年建大”的“奧運情緣”
2022-01-15 09:24:3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記者駱國駿、孔祥鑫、趙旭)這組數字看似枯燥,其蘊意卻深刻雋永:

  ——從2008到2022,北京將以全球唯一“雙奧之城”美譽迎來又一個載入史冊的高光時刻;

  ——從1908到2022,穿越一個多世紀的中國,將以第二次舉辦奧運會的壯舉再次書寫“奧運三問”的精彩答卷;

  ——從1907到2022,今年115歲的北京建築大學,將以報國之志和強國之夢,為“雙奧之城”北京、為奮楫揚帆在第二個百年新征程上的中國留下獨特的奧運印記。

  與奧運結緣,與時代同行。“百年建大”的“奧運情緣”,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矢志前行的生動縮影。

  “兩個奧運”賡續 見證成長足跡

  2008年8月8日,國家體育場“鳥巢”上空絢爛的煙花給世界留下了無與倫比的記憶;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奧會的主火炬將再度在“鳥巢”點燃。“鳥巢”向北3.5公里處,盈盈欲舞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作為北京冬奧會地標建築,將為“雙奧之城”北京鐫刻新的奧運傳奇。

  從2008到2022,從“鳥巢”到“冰絲帶”,這兩座奧運地標都深烙下北京建築大學的科技印記。

  在“鳥巢”建造過程中,由於設計複雜、造型獨特,施工難度前所未有,施工單位遇到了鋼結構構件與主體預留部分可能榫卯不符的問題,而構件重量和體積碩大奇重,如果吊裝到頂部發現不合再改再換,會造成大量人力物力浪費。

  北京建築大學教授王晏民帶領團隊成員進駐“鳥巢”施工現場,他們用先進的數字化掃描設備把構件和預留部位都掃描下來,在計算機中進行模擬拼裝,為建築單位順利施工打下堅實基礎。“所有數據都是精確到厘米毫米的。當工程師們看到計算機利用真實數據模擬的拼裝過程後,大家終於都安心了。”王晏民説。

  “2015年,北京攜手張家口成功申辦冬奧會,讓北京建築大學的師生激動不已。”北京建築大學校長張大玉回憶説,“我們當時就在想,百年建大能否繼續延續奧運夢想,為北京冬奧會盡一份力?”

  圖為北京建築大學大興校區校園。北京建築大學供圖

  “冰絲帶”的建設過程中,綠色環保是個重要課題。北京建築大學副教授劉芳及其團隊調研了國內外體育場館智慧管控&&的建設現狀,針對“冰絲帶”提出了集能源、建築、環境、運維和評價指標一體的&&框架,為搭建具有展示度和科技感的智慧場館&&提供了參考建議。

  從夏奧到冬奧,是一場智慧接力,更是一次精神傳承。對於矢志報國的百年建大而言,“兩個奧運”留下的科技印記見證了學校的成長足跡。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人民大會堂等十大建築,到北京亞運會、奧運會等重大工程項目,從天安門城樓和故宮的修繕到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制定,從北京城市交通、市政管理,到新型城鎮化建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北京建築大學歷代師生都投身其間,建言獻策、展示智慧、揮灑汗水。

  1908年,著名的“奧運三問”被提出。在此一年前,北京建築大學的前身——京師初等工業學堂成立。

  奧運與國運相連,北京建築大學從成立那天起,就以培養“大國工匠”為使命。當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100年前的“奧運三問”完美作答時,北京建築大學也走過了百年的奮鬥歷程。百餘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7萬多名優秀畢業生,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參與了北京諸多重大城市建設工程,成為國家和首都城市建設系統的骨幹力量。

  如今,第二個百年奮鬥新征程已經開啟,“百年建大”正以踔厲奮發的新姿態,踏石留印的新步伐,奏響新篇章。

  科技賦能奧運 彰顯“百年建大”實力

  位於北京延慶的小海陀山婀娜多姿。山坡上,北京冬奧會競賽場館“雪飛燕”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游龍”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賽道蜿蜒盤旋。

  在競速結束區,一大片遠觀“盤根錯節”、近看“有條不紊”的不銹鋼架體,被艷陽高照在雪地裏,映襯出繁複眾多的異形塊狀,令人嘖嘖稱奇。為比賽搭建臨時看&支撐架體的科技保障團隊就來自北京建築大學。

  北京2022年冬奧會延慶賽區與張家口賽區均為山地嚴寒狀態地區,北京建築大學牽頭的“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北京冬奧會臨時設施搭建與運維關鍵技術”,成為冬奧賽事保障與安全運維的核心工作之一。

  “這些看似與日常建築工地腳手架差別無幾的架體,實則歷經了‘嚴寒鍛骨’的考驗。”北京建築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教授張艷霞介紹,“搭建前,要完成架體關鍵節點在零下40攝氏度低溫條件下的試驗研究和安全性能評估。”

  “與索契、平昌等歷屆冬奧會相比,北京冬奧會坡地賽場地形更複雜,臨時設施的工程量和規模更大,除適應極端天氣外,臨時設施還要考慮大客流誘發的看&振動等情況,確保比賽期間場地臨時設施的結構安全。”項目負責人張愛林教授説。

  圖為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競速結束區臨時看&支承架體。北京建築大學供圖

  北京建築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郭茂祖與科研團隊先後前往延慶賽區、張家口賽區反復調研,為臨時攝影&&、滑雪場臨時看&安裝應變、位移、傾角、加速度等傳感器,實時監測、評估臨時設施的安全性。“系統實時收集臨時設施傾斜、振動等狀態的數據,並傳到後&進行智能分析,隨時保障賽事安全。”

  在國家高山滑雪中心,一組組臨時搭建的白色衞生間也在科技賦能下,充滿“智慧”地為賽事提供綠色保障。

  “常規的臨時廁所存在對水源持續供給依賴性強、可循環性差等突出問題,而無水衝廁所衞生條件不夠理想,無法滿足嚴寒山地環境要求。”北京建築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李海燕説。

  在李海燕的帶領下,團隊研發了適用於嚴寒山地環境的裝配式廁所及污水處理和回用一體化系統,確保臨時衞生間可在零下40攝氏度環境下穩定運行,實現高效低耗處理與回用、污染物零排放、廁所模塊化組裝與循環利用。“我們的初心就是要契合綠色辦奧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李海燕説。

  “北京建築大學將服務保障冬奧會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厚植師生家國情懷的沃土和檢驗科技硬實力、履行服務社會職責的難得機遇,提前謀劃、頂層布局,率先成立工作專班,主動對接需求,充分發揮學科人才優勢,持續推動服務保障工作取得實效。”北京建築大學黨委書記姜澤廷説。

  圖為北京建築大學大興校區校園。北京建築大學供圖

  截至目前,北京建築大學共承擔23項與冬奧相關的研究任務,包括國家重點研發項目1項。其中,北京建築大學副校長李愛群就承擔了一項特別特殊的任務。他受北京市地震局委託,以延慶賽區為重點目標推進冬奧會地震安全保障工作,構建地震災害場景,為平時和震時應急處置決策提供重要技術支持。

  早在北京夏奧會期間,李愛群就曾負責奧林匹克多功能演播塔和國家會議中心等重要建築的減振科技攻關,以抑制大風和高密度人流涌動等因素對建築産生的振動,確保建築結構穩定安全。“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那年,四川汶川發生了地震災害。整個奧運期間,我的心都是懸着的,夏奧會勝利閉幕後,激動之心難以名狀。”李愛群回憶道。

  “從2008年到2022年,我國的土木工程技術發生了質的飛躍,對於保障北京冬奧會充滿信心。”身處建築一線、科研一線的“雙奧人”李愛群,談及兩屆奧運,感觸良多。“在奧運會賽場展示科技‘硬實力’,是對北京建築大學科研實力的檢閱,更是國家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縮影。”

  服務也是“賽道” 展示青春風采

  隨着北京冬奧會開幕臨近,三個賽區的冬奧村已經為開門迎客做好了準備。

  小虎打冰壺、小虎單板滑雪……張家口冬奧村(冬殘奧村)代表團接待中心內,融合冰雪運動項目與虎生肖的剪紙作品懸挂在墻上,烘托出迎接農曆新年的溫馨氛圍。這些獻禮冬奧的藝術作品,出自北京建築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剪紙藝術家趙希崗之手。

  時光的渲染讓趙希崗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邃的理解,“這些冬奧剪紙是中華文化、現代設計理念、當代藝術思想的雜糅,是中國傳統視覺語言當代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趙希崗説,冬奧遇上虎年、冰雪落於剪紙,讓大愛、和美、浪漫融為一體。

  一座70厘米高的古代宮殿模型,與書寫着“Beijing 2022”字樣的背景墻相映成趣,一場穿越古今的文明禮讚在河北張家口冬奧村文化中國展廳上演。

  圖為北京建築大學團隊打造的太子城主宮殿實體模型。北京建築大學供圖

  張家口冬奧村西側的太子城遺址,在金代時曾為一座飛閣流丹的行宮。據了解,太子城遺址是第一座經過考古發掘的金代行宮遺址,曾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與張家口冬奧村左右相依,考古遺跡原址保護。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教師齊瑩與團隊通過3D模型推測復原了太子城遺址總體空間格局,並以傳統木工工藝結合3D打印,打造出主宮殿實體模型。

  “今天的冬奧村與金代的太子城,是跨越800年的相遇。如今還原彼時此地的歷史風貌與建築工藝,通過冬奧會這個世界窗口講述中國故事。”齊瑩説,僅通過遺址現場環境已無法窺見當年建築格局,研究團隊“另辟蹊徑”,從描寫太子城的詩句中找尋蛛絲馬跡,推理還原建築樣貌,加以對同時期建築的考究、比對,反復論證推理結果,完成意向復原。

  中國傳統藝術作品先行啟程步入北京冬奧會駐地,北京建築大學選派的冬奧會志願者正在培訓和演練中精進服務水準,將在賽時為這場“冰雪盛宴”貢獻青春力量。

  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賽場上,北京建築大學將有140名青年志願者服務首都體育館花樣滑冰與短道速滑2項賽事,參與場館管理、交通、人員管理、賽事服務、禮賓服務、體育通行控制(短道)、體育通行控制(花滑)、場館通行控制和志願者等9個賽事通用志願者業務領域崗志願服務工作。

  “從‘鳥巢’一代到冰雪一代,從當時的我們到現在的學生們,能感受到當代青年的心態更加自信,志願者隊伍更加壯大,志願服務規模化水平越來越高,青年服務國家的契機也越來越多。”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進行志願服務的北京建築大學團委書記衛巍説。

  北京建築大學冬奧志願者在首都體育館為冬奧測試賽提供志願服務。北京建築大學供圖

  出生在黑龍江的孫泓怡,在高中校園參加一場由中國男子短道速滑隊運動員武大靖參與的冰雪活動時,便燃起了“冰雪夢”。2019年,她考入北京建築大學法學專業,“冰雪夢”化為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參與志願服務的期許。“希望能圓滿完成本職工作,證明‘後浪’們也已成長為值得大家託付信任的接班人。”

  北京冬奧會的大幕即將開啟,北京建築大學的志願者們即將步入奧運賽場,在另一條奧運賽道展示百年建大的風采,展示新時代中國青年人的風采。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志願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2022年北京冬奧會,志願者的自信將是新時代青年們展現給世界的新的閃亮名片。”姜澤廷説,應運而生、應有盡有、應知應會、應時而動是北京建築大學冬奧志願者的底色,優質服務、文化自信是北京建築大學冬奧志願者的成色。

  “助力科技、綠色、人文,北京建築大學的師生們滿懷激情,就像北京冬奧會主題口號推廣歌曲所唱的那樣,一起向未來!”姜澤廷説。

  編輯:張悅姍、黃緒國、鄭道錦、劉愉麒(實習)

+1
【糾錯】 責任編輯: 畢尚宏
北京要聞
北京追逐的“藍”與“綠”
北京追逐的“藍”與“綠”
北京冬奧會特許商品年貨節開啟
北京冬奧會特許商品年貨節開啟
卡通虎駕到 街頭年味濃
卡通虎駕到 街頭年味濃
冬奧零距離·項目介紹:冰壺
冬奧零距離·項目介紹:冰壺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6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