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城市更新”有法可依、有矩可循,是破解城市發展痛點、難點、堵點的前提和基礎之一。今年,市人大常委會擬審議城市更新條例,城市更新今後將有法規保駕護航。今天(8日)上午,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召開第二次全體會,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偉向大會報告工作。
回望去年
接訴即辦、單用途預付卡等多條例&&
春華秋實又一年,收穫滿滿。
過去一年,市人大常委會制定接訴即辦工作條例,貫穿人民至上立場,凝聚廣大群眾智慧,明確全面接訴、分類處置、首接負責、限時辦理、回訪考評、主動治理的工作體系,將黨領導下的超大城市基層治理改革創新成果上升為法規制度,成為全國首件規範接訴即辦工作的地方性法規。制定單用途預付卡管理條例,對建立預付卡服務系統和預付資金存管等制度作出規定。制定反食品浪費規定,“叫停”誘導浪費、超量消費等行為,明確外賣平台、網絡吃播等主體的責任,營造厲行節約的社會氛圍。對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和物業管理條例開展執法檢查“回頭看”,邀請代表至少“檢查一個點位、發現一個問題、上傳一張照片”,就50多個點位、160多個問題開列清單,推動兩件“關鍵小事”久久為功。
展望今年
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擬審議
奮楫篤行啟新篇,勇毅前行。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北京冬奧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本屆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履職也進入屆末之年。
今年,又有哪些立法將提上日程?記者了解到,今年,擬審議數字經濟、鄉村振興、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等立法項目,繼續推進自貿試驗區、知識産權保護立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擬審議節水、土壤污染防治、突發事件應對等立法項目,繼續推進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居委會工作、安全生産等立法修法;推動改善民生,擬審議城市更新、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未成年人保護等立法項目,繼續推進住房租賃等立法。
人大監督,增強實效。今年,擬對非機動車管理條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接訴即辦工作條例等開展執法檢查;擬聽取審議總規貫徹實施、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托育服務體系建設、未成年人審判和檢察等專項工作報告;擬聽取審議計劃、預算、政府債務、國有資産等報告,審查批准市級決算,夯實以“年審+季審”為主要形式、“四問該不該”為切入點的預算審查監督制度,將聯網監督系統向計劃、國資、債務領域拓展。擬對接訴即辦工作條例、非機動車管理條例實施情況開展專題詢問。
人大代表為民履職,朝着回應民意繼續“發力”。在做好代表工作方面,今年將完善“萬名代表下基層”機制,有計劃地組織四級人大代表就有關法規當面徵求群眾意見,通過調研、座談、網上調查等多種方式匯集民意民智。用好代表家站,推動“月進站、季回家、年述職”制度化常態化,代表每月帶着議題“進站”&&群眾、聽取意見,每季度帶着問題“回家”學習充電、提升能力,每年帶着履職成績單向原選區或選舉單位述職、接受監督,實現代表有活動、家站有活力、履職有規範。(記者 張楠)
(原標題: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召開第二次全體會 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偉作報告 本市擬立法護航“城市更新”)
-
北京市擬立法護航“城市更新”
讓“城市更新”有法可依、有矩可循,是破解城市發展痛點、難點、堵點的前提和基礎。城市更新今後將有法規保駕護航。
-
北京:“十四五”時期提升綠電消費比、推進市場化交易
來現余介紹,從需求看,北京全社會用電量由2012年的874.3億千瓦時,增長到2021年的1233億千瓦時,增長幅度非常顯著;從供給看,形成了“多方向、多來源、多元化”的受電格局和“環網支撐、多點注入、就地消納”的網架結構。
-
“每月一題”將重點解決17個高頻共性問題
昨天(7日)下午,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舉行“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新聞發布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圍繞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科技冬奧、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接訴即辦“每月一題”等工作介紹情況,通過一組組亮眼而翔實的數據,展現出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新成就、新圖景、新氣象。
-
去年北京市法院在線庭審率達67.4% 持續居全國首位
2021年,全市法院新收案件103萬餘件,比上年增長22.8%;審結92萬餘件,比上年增長10.2%。
-
去年全市檢察機關辦理環境和資源保護類公益訴訟1066件
2021年,全市檢察機關辦結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案件87661件,較2020年、2019年分別上升81.5%、40.1%,辦結率96.6%,同比上升14.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