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文創原是變廢為寶
空的礦泉水瓶能幹什麼?故宮博物院的“零廢棄”項目中,9個廢瓶子經過再造,可以織成約1米長的布料。之後,加入文創師巧思,印着精美中式花紋的圍巾、繪着瑞獸圖案的環保布袋、畫着旋子彩畫的眼罩等“綠色”文創上新。這是記者昨天在故宮博物院“零廢棄”項目兩周年總結會上看到的成品。
據介紹,兩年來,故宮垃圾分類回收率平均值達到45%,人均垃圾減量率達到89.2%,每年總碳減排量相當於7719棵樹一年吸收的碳匯量。這場綠色行動直接帶動約3000位故宮工作人員、1100萬人次觀眾和4萬名導游加入。其中,礦泉水瓶的“重生”最為引人關注。
每天,故宮工作人員會定時收集垃圾箱裏觀眾丟棄的礦泉水瓶,再由垃圾分類運輸車會定點運走。這些瓶子要洗一個90℃的高溫澡,然後被壓成“磚塊”。工作人員説,一塊“磚”大約集納750公斤的塑料瓶。
由“磚”到文創産品,過程堪稱繁複。目前,市面上的礦泉水瓶多用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廢瓶首先要被打回原形——PET顆粒,通過再循環技術變成可塑性強的絲,最後經過約8天的整理,合併成大卷。經測算,平均每9個瓶子可以織成約1米的布。文創師再利用這些環保布製作絲巾、包和眼罩等産品。大約每8個廢瓶可以製成一個約40厘米見方的環保布袋。
被回收的垃圾還變成了其他“寶貝”。藝術家韓美林團隊利用故宮回收的塑料瓶身和瓶蓋、吸管和用過的咖啡紙杯等,打造了福牛雕塑。故宮箭亭廣場的零廢棄堆肥花壇,種植了二十余種北京本土植物。專家介紹,這就是一個微型生態系統——堆肥箱將園林垃圾腐熟為有機肥料,昆蟲屋吸引益蟲,蚯蚓塔培育蚯蚓,生態水缽收集雨水為昆蟲、鳥兒提供水源。
從2020年1月起,故宮“零廢棄”項目啟動。隨後,該院對職工開展了多樣化的培訓和激勵,推進“零廢棄辦公”。未來,該項目還計劃開展青少年科普活動等。(記者劉冕)
-
故宮游客丟棄的垃圾都去哪兒了 文創原是變廢為寶
故宮博物院的“零廢棄”項目中,9個廢瓶子經過再造,可以織成約1米長的布料。之後,加入文創師巧思,印着精美中式花紋的圍巾、繪着瑞獸圖案的環保布袋、畫着旋子彩畫的眼罩等“綠色”文創上新。這是記者昨天在故宮博物院“零廢棄”項目兩周年總結會上看到的成品。
-
道路停車明年新增補繳環節 不超50元補繳不處罰
-
司機不用再下車 公交車“大辮子”會自動找線
為進一步提升乘車舒適性和運營安全,北京公交電車保修廠對460輛雙源無軌電車實施了集電桿技術升級改造。
-
"通州堰"兩大工程年底亮相 將成為開放式水景公園
近日,市發改委對外介紹,作為本市重要防洪體系“通州堰”的重點組成部分,宋莊蓄滯洪區(二期)工程、北運河(通州段)綜合治理工程將在年底正式亮相。
-
電動自行車禁加裝車篷座位
《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組技術規範》《電動自行車用充電器技術規範》《電動自行車安全使用指南》三項團體標準近日發布。記者了解到,這是地方電動自行車行業同類標準的首次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