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撥就靈的12345,不再僅僅是一條“滾燙”的熱線,還正在成為民生大數據&&。被民生大數據“算”出來的因歷史遺留導致的房産證辦證難問題,成為“每月一題”重點督辦項目。今年5月,豐台區彩虹家園小區1890戶居民終於拿到了盼望多年的房産證。 本報記者 劉平攝(資料圖)
歷經“吹哨報到”“接訴即辦”“主動治理”三個階段,北京接訴即辦改革迎來3周年。昨天,北京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論壇舉行,會上發布了《堅持人民至上,深化黨建引領城市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北京市推進接訴即辦改革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中介紹,3年來,接訴即辦堅持人民立場,聚焦“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不斷深化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建立對群眾訴求快速響應、高效辦理、及時反饋、主動治理的為民服務機制,努力探索以群眾訴求驅動超大城市治理的有效路徑,回答了“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的深刻命題。
報告顯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北京12345共受理群眾反映3134萬件,其中訴求1301萬件,佔比41.5%;諮詢1833萬件,佔比58.5%。群眾訴求解決率從53%提升到89%,滿意率從65%提升到92%。
吹哨報到 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平谷區馬坊鎮南區回遷小區居民報裝的48個充電樁均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訴求問題的有效解決離不開“吹哨報到”機制的助力。
2021年2月,南區回遷小區地下車庫投入使用,767戶居民入住後卻發現,地下車庫未預留電源接線口,導致無法安裝電動汽車充電樁。原來,該小區是2012年啟動建設,當時電動汽車還未普及,設計單位、建設單位沒有預留電動汽車充電樁電源接線口。
9月底,不少居民多次向12345熱線反映充電樁安裝難、充電不便的問題,多的時候,兩天就有15件投訴。馬坊鎮以群眾訴求為“哨聲”,發起“集結令”,因地制宜採用“群眾吹哨、黨員幹部報到”“村居吹哨、職能科室報到”“街鄉吹哨、部門報到”三級吹哨模式,引導幹部、相關科室和區住建委、區供電公司分別來“報到”,摸清了居民電動汽車數量,共同制定了充電樁安裝方案。
“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來自基層首創,而平谷區正是改革的發源地。2017年1月,為治理多年來屢禁不止、屢治不絕的盜採金礦、盜挖山體、盜偷砂石等行為,平谷區開展“鄉鎮吹哨、部門報到”工作試點,要求鄉鎮“吹哨”後,各相關執法部門必須在30分鐘內“報到”。同時,將執法主導權下放到鄉鎮,賦予金海湖鎮黨委對相關執法部門的指揮權,建立聯合執法機制,要求“事不完、人不撤”。這一做法增強了條塊合力,有效根治了盜挖盜採的違法行為。
2018年2月,在總結平谷區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北京市將其提升為“街鄉吹哨、部門報到”,作為全市“1號改革課題”,在16個區169個街鄉進行試點,目的就是解決基層治理難題,打通抓落實“最後一公里”,建立服務群眾的響應機制。當年11月,中央&&意見,對北京市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給予了充分肯定,對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提出了明確要求。
一錘接着一錘敲。2019 年起,北京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提出“市民的訴求就是哨聲”,推動“街鄉吹哨”向“群眾吹哨”延伸,推動“吹哨報到”向“接訴即辦”深化,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接訴即辦 群眾滿意率從65%提升到92%
推進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接訴即辦改革,就是將群眾訴求辦理流程分解為受理、響應、派單、辦理、反饋等環節,推進業務流程系統性再造,構建全周期閉環管理體系。
上個月,王女士給12345熱線送來一封手寫的感謝信,“感謝在疫情防控人員短缺的情況下,為我們安排志願者,解決了我家的大困難。”
今年10月,京北昌平被疫情打破了平靜,部分地區進入封控狀態。沙河鎮白各莊新村小區王女士家的孩子才四歲,因患白血病在醫院住院三個多月了。因病情特殊,孩子只能吃無菌飯,每天都是王女士在家做好、消殺後送到醫院。“現在小區被封控隔離,能不能幫忙把飯送到醫院給孩子?”王女士焦急地求助12345熱線。
鎮政府接到派單,立即安排村委會與王女士對接,每日定點到家取飯,用保溫箱送到小區外面交給醫院護工,確保無菌飯及時送到醫院病房,讓小朋友能一直吃到媽媽做的飯,感到家的溫暖。
“接”要及時,“派”要精準,“辦”在一線,“評”要科學。和王女士一樣,對許多市民而言,接訴即辦不再是“遠在天邊”的口號,而是“近在眼前”的獲得感,看得見,也摸得着。
數據也能印證百姓對12345熱線的認可。報告顯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北京12345熱線共受理群眾來電反映3134萬件,其中派單辦理1301萬件,訴求解決率從53%提升到89%,滿意率從65%提升到92%。
從來電號碼看,熱線來電號碼量從2019年的282萬個增長到2020年的435萬個,再到2021年的562萬個,三年增長了99.3%。其中,70余萬個來電號碼連續三年撥打12345熱線。一批亂搭建、亂停車等百姓身邊的煩心事得到解決,一批菜場超市、公園綠地等便民利民設施相繼建成,家門口的事有人管、有人辦了,大家讚嘆“12345真管用”。
大興區接訴即辦調度指揮中心內,工作人員在處理市民來電。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資料圖)
主動治理 “每月一題”專攻27個“硬骨頭”
隨着群眾大量身邊事的解決,也留下不少共性的、疑難的“硬骨頭”。2021年以來,北京市對高頻難點問題主動發力,把接訴即辦作為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主抓手,建立“每月一題”機制。
基於2020年接訴即辦的民生數據富礦,北京分析“算出”房産證辦理難、預付式消費退費難等12類主題、27個問題,用“治理”解決普遍性問題,用“整治”解決突出問題,用“改革”破解民生難題,以點帶面、標本兼治。
許多問題屬於歷史性難題。比如房産證辦理難,由於情況複雜、時間久遠、材料遺失,需要突破的政策很多。本着“尊重歷史、無錯優先、違法必究”原則,本市&&相關政策,把開發建設單位與購房人的責任分開,優先為無過錯的合法購房人辦理房産證,然後再對開發企業違法行為開展聯合懲戒。目前,“無錯優先”原則正在逐步推廣到其他有歷史遺留問題需解決的改革領域。
新業態新領域類問題,市級行業主管部門主動&&政策措施及制度標準。針對網絡消費糾紛問題,市發展改革委牽頭&&《關於促進&&經濟規範健康持續發展的若干措施》,市市場監管局制定《電子商務經營者主體責任清單》。一些季節性、周期性、規律性問題則“未病先治”。
“每月一題”也不是由政府大包大攬,而是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市住建委創新構建“居民出一點、企業投一點、産權單位籌一點、補建設施收益一點、政府支持一點”的老舊小區改造資金分擔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市民政局鼓勵社會資本增加普惠養老服務供給,推動培療機構改革為養老機構,同時鼓勵社會化餐飲企業參與養老服務,開展社會化助餐服務,讓老年人就近吃到“放心飯”。
急難愁盼的問題解決得怎麼樣,群眾説了算。從市民訴求看,2021年10月20日至11月20日,27個問題的訴求派單量環比全面下降。下降超過20%的問題有10個,其中下降幅度超過30%的問題有4個。從4-11月訴求派單量來看,大部分問題呈波動下降趨勢。
“每月一題”還將進行年度動態調整。2022年,“每月一題”將及時回應群眾關切,進一步解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物業服務不規範、餐飲行業食品安全等17個痛點難點問題。
科技賦能 推進民生大數據與“城市大腦”融合
接訴即辦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貫穿其中的是一場深刻的治理革命。
2021年9月24日,《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頒佈實施。這是北京市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動實踐,是對近年來接訴即辦改革實踐經驗的一次系統總結與提升,標誌着接訴即辦改革進入到法治化發展軌道。
未來,接訴即辦改革將依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手段,推動12345市民服務熱線從接訴服務&&向民生大數據&&、城市治理&&轉型升級。
本市將制定12345熱線服務與管理規範地方標準,拓展群眾訴求受理渠道,推動訴求類別精細化分流,加強熱線工作人員職業化建設,完善知識庫共享、專家支持、分中心聯動等機制,提高熱線接通率和專業化服務水平。動態調整接訴即辦職責目錄,健全首接負責和提級響應相結合的工作機制,提高複雜疑難問題解決能力,實現市民訴求接得更快、分得更準、辦得更好,打造便捷、高效、規範、智慧的城市“總客服”。
在接訴即辦改革數字化轉型方面,將建設智能受理系統和智能知識隨行系統,實現接單、派單、分析、預警、評價各環節智能手段運用。智能化手段也將助力提升群眾服務體驗,通過增設智能虛擬在線坐席,12345熱線能提供網絡訴求實時在線智能問答服務,常規問題“秒回”,諮詢類問題一次性綜合解決率達80.6%。通過語音識別、語言理解等技術,實現智能受理、智能派單、智能回訪。
民生大數據也將發揮數字治理優勢和作用,推動城市治理網絡化、智能化。本市將推進12345市民服務熱線與其他城市管理系統深度融合、協同發力,形成市民訴求解決的合力。連接市民服務熱線&&和各區城市管理網格&&,實現數據標準統一、實時共享,實現“熱線 + 網格”深度融合。推進群眾訴求、民生大數據與“城市大腦”融合,實現“全域感知、深度思考、快速行動、確保安全”。
2021年“每月一題”27個問題治理成效
-
郵路上的紅色血脈
【簡介】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
-
歡樂冬日
當日,大批北京市民來到位於豐台區的世界公園參加第七屆歡樂冰雪季暨世界公園“北奧探夢”冰雪嘉年華活動,市民在這裡可以體驗雪圈、雪車、雪橇等20多項冰雪運動,參加冬奧知識科普,觀賞冰雪主題演藝等。
-
全民健身迎冬奧 第八屆北京市民快樂冰雪季開啟
北京冬奧會即將到來,2021至2022北京冰雪季註定不同尋常。為了配合北京冬奧會的舉辦,營造濃厚的冰雪氛圍,北京市體育局已連續舉辦了七屆北京市民大眾歡樂冰雪季的活動,開展各級各類群眾活動2萬餘場,參與者約達到3100多萬人次。
-
個性化設計揭開面紗 北京地鐵“地下藝術館”上新
19號線一期全線共設置了24幅藝術品,種類豐富,設計手法創新,除了常規的壁畫類藝術品,還有題材新穎的空間類裝置。比如北神樹站,車站內一根根立柱設計成了樹的樣式,座椅上也“長”出了一棵大樹,乘客在此休息如同坐在樹下乘涼,趣味感十足。
-
北京市疾控中心:倡導在京過年 非必要不出京
市疾控中心昨天發布提醒,與發布病例軌跡有交集等風險人員要主動報備。因瞞報、虛報或未按規定落實防控措施,引發疫情傳播風險或其他嚴重後果者,將依法依規予以追責和處罰,嚴重者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機場、車站、道路卡口等交通樞紐,賓館、酒店、民宿等單位加強排查管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