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人事 政情 本網 旅遊 圖片
新華網 > > 安徽頻道 > > 正文

瞭望丨中科大“從醫”記

2023年02月20日 15:29:23 來源: 瞭望

    ◇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怎樣更好應用並推進醫學,為人民生命健康服務?

    ◇中科大著力培養既動得了手術刀,也拿得起《柳葉刀》的醫生科學家

    ◇“科醫融合,我們找到了比較好的結合點,越來越多的醫生用科學思維探索疾病奧秘,更多科學家的成果有了臨床轉化應用的出口。”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徐海濤 陳諾 戴威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合作,開設電子醫療線上定制化課程 中科大供圖

    4年前,18歲的浙江姑娘潘瀾心如願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下稱中科大)化學系。她沒想到,如今的自己正致力于成為一名醫生,遠景目標則是聽上去更稀奇的“醫生科學家”。

    遠在冰城哈爾濱和花城廣州的知名醫學專家劉連新、翁建平,也沒想到有一天會來到經濟排名不斷上升、醫療水準仍為“洼地”的安徽合肥,創辦“新醫學”。

    中科大的“數理化天地生”(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學、生物)都是A+學科。理科專業“整整齊齊”高水準的高校,中科大在國內幾乎獨一份。

    理科強校中科大為何要辦醫學?“跨界辦醫”能行嗎?

    “我們一直在思考自己能做什麼”

    2017年12月,中科大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揭牌成立,由安徽省政府、國家衛計委(現國家衛健委)、中國科學院三方共建。安徽省立醫院成為中科大直屬附屬醫院,命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下稱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

    中科大是公認的理科強校,辦醫學卻不被普遍看好。

    國內知名肝臟外科專家、時任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副書記劉連新,接到來自中科大的邀請時,就遇到善意勸阻。“一位前輩對我説,科大理化牛,但是辦醫不看好,科大的人只會用電腦。”

    劉連新解釋説,這是因為中科大曾開發一款可模擬人體結構的醫療輔助軟件,但並沒有醫學辦學經驗。“醫學是實踐科學,醫學教育也不同于其他學科,強調的是‘沒解剖過屍體的醫生肯定做不了好醫生’。”

    中科大辦醫可謂“蓄謀已久”。

    中科大校長助理薛天説,學校辦醫並非一時頭腦發熱,而是經過十多年的思考、討論和準備。“科大是國家創辦的、具備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原始創新能力的高校,落實中央提出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需求,我們一直在思考自己能做什麼。”

    薛天説,從X光、CT、核磁到創新化學藥物、腫瘤免疫治療、基因療法、新型疫苗等,新技術應用不斷為現代醫學打開新天地。“未來醫學的發展,將更深刻地依賴前沿科技創新。我們要擁抱趨勢、發揮所長、履行使命。”

    另一方面,中科大所在的安徽省經濟總量雖已進入全國前十,卻仍是全國跨省外流病患最多的省份之一。

    流出患者多,除人口流動的因素外,醫療水準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更好滿足全省人民對高品質醫療服務的需求,堅定了中科大“辦醫”的決心。

    中科大創辦“新醫學”的想法,吸引了不少海內外知名醫學專家、教育專家。葛均波、程臨釗、劉連新、翁建平、周少華、施炯等,紛紛受邀加盟中科大投身“新醫學”。

    作為哈醫大曾經最年輕的博導,劉連新反覆思考後決定來中科大“二次創業”:“希望能有更多的醫學研究成果服務人民健康,報效國家。”

    辦不一樣的“醫學”

    來中科大擔任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副部長、臨床醫學院執行院長之前,翁建平在中山大學學習工作了三十年,是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內科學(中山大學內分泌代謝病)首任學科帶頭人。

    作為中科大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從沿海一線城市“逆向引進”的高層次醫學領軍人才,翁建平認為,中科大從一開始就要搞創新,要辦“不一樣的醫學”。

    翁建平説:“全國開設醫學專業的高校有幾百所,如果我們辦不出特色,讓那些傳統醫學名校多招學生就行了,還要我們幹什麼?”

    中科大辦醫的“不一樣”,讓學生體會頗深。他們的概括是:基礎課程難、專業課程新、臨床教學多、科學實驗多。

    基礎課程難。“學校強調‘扎實的數理基礎’,我們要和中科大其他專業學生一樣,學習很多高難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課程。”中科大首屆醫學專業學生韓思韜笑稱,過程堪稱“魔鬼訓練”。

    專業課程新。中科大2018級醫學專業學生張宇辰説,傳統的醫科大學專業課程按內科、外科等劃分,他們的課程則以疾病和人體係統為主線,整合成泌尿係統、神經系統等,以更深理解疾病原理。此外還要學習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理工課程。

    臨床教學多。據了解,中科大的醫學生大約有1/3時間會在醫院臨床科室學習,到病房結合實際病例討論治療方案、分析診斷依據,鍛煉溝通能力等。

    科學實驗多。“有特別多的實驗課,包括各類物理、化學、生物實驗,老師希望我們能從不同角度看疾病機理。”潘瀾心説。

    這4個“不一樣”背後,是中科大“新醫學”培養目標的“不一樣”:要培養優秀醫生,更要培養“醫生科學家”。

    培養醫生科學家

    醫生科學家的概念誕生于國外。這既是現代醫學教育的前沿,也是醫學發展的現實需求和人才培養難點。

    “醫生科學家是一名優秀醫生,也是一名科學家。”薛天説,一個人既了解病人需求,又了解現代科技,這種知識交叉會激發更多創新可能。

    醫生科學家被視為臨床醫學創新的核心群體。但是從全球范圍看,這一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發展普遍存在挑戰。

    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2019年刊文認為,過去40年間,從事科研的美國醫生比例,已經從佔整個醫師隊伍4.7%的峰值下降到1.5%,降幅68%。

    願意做科研的醫生越來越少,原因包括政府科研經費投入不足、醫生職業教育周期長、做科研回報慢、不確定性大、影響收入等。為此,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一些學者提出“重振醫生科學家”計劃。

    中國對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的醫生科學家需求更為迫切。據統計,我國臨床藥物約95%的最初專利來自國外,大型醫療裝備約95%由國外進口,臨床標準規范指南約95%借鑒國外。

    “醫生科學家應該是國家需求和人類健康使命驅動,志向遠大,不只停留在當個好醫生層面,還可以發明一種療法、一種藥物、一種材料,服務更廣大的人群。”翁建平説:“科大‘新醫學’教育過程中,注重根植這一情懷。”

    目前,中科大醫學專業不直接面向高中生招錄,而從在校的大一、大二本科生中選拔有志于醫學者。

    這既源于學校對學生“基礎寬厚實”的追求,也得益于靈活的“自選專業”制度。

    潘瀾心説,大一結束時,學校會提供一次幾乎零門檻的轉專業機會,讓學生根據興趣調整方向。面對學校“新醫學”專業的召喚,她心底的願望越來越清晰:“我家族中腫瘤患者較多,有3位祖輩因此早逝,我希望將來能改變些什麼。”

    潘瀾心大二從化學專業轉入醫學。她的新同學中有原本學物理、生物的,還有學天文、工程的。

    據了解,作為“吃螃蟹者”,經過幾年“新醫學”教育,學生們的言行表達了對“新醫學”的認可。

    中科大2017年入學的首屆13名醫學本科生,畢業後全部繼續學醫之路。其中11人本校保研攻讀醫學博士,2人考入國內一所頂尖醫學名校讀研。

    找到科醫融合的結合點

    2022年10月,年輕的中科大“新醫學”在腦卒中治療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腦卒中俗稱“中風”,患者眾多且易導致嚴重後果。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4人中就有1人會發生腦卒中。中國每5名死亡者中就有至少1人死于腦卒中。

    然而長期以來,國際醫學界一直未能明確對“最兇險的”急性基底動脈閉塞類腦卒中,哪種療法最有效、最安全。

    由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主任醫師胡偉和副院長劉新峰教授牽頭髮起的多中心臨床研究證明,“動脈取栓”治療方案能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死亡率。

    《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對此給予高度評價。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教授勞爾·諾蓋拉等專家表示,急性基底動脈閉塞是神經科學領域最兇險的疾病,目前全球約有100萬名患者,中國這項研究將改變現有診療指南,讓全球患者受益。

    “從醫”5年,中科大醫學類重大創新成果加速涌現。以第一單位或通訊作者單位,在《細胞》《科學》《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高品質論文12篇,臨床醫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等8個學科進入ESI學科全球前1%。

    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在全國醫院的排名持續上升。該院位列2021年度全國三級綜合性公立醫院考核第21位,平均住院日縮短降低至7天以下,四級手術總量位居全國第8位。2022年醫院自然指數(NatureIndex)排名位列全球醫療機構第45位,中國第7位。

    這家之前在全國醫療界不顯山不露水的醫院正越來越有存在感。成為全球臍血移植病例數最多的單中心,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救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例數全國第一,精準肝切除術、腹腔鏡肝膽手術和帕金森病、癲癇外科治療等手術技術國內領先,獨創的側臥位下直接前方入路髖關節置換技術受到國內外同行認可。活體腎移植總量居全國前2位,肺移植總量全國前10位。

    “科醫融合,我們找到了比較好的結合點,越來越多的醫生用科學思維探索疾病奧秘,更多科學家的成果有了臨床轉化應用的出口。”劉連新説。

    作為“外來和尚”,如今擔任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黨委書記的劉連新認為,中科大求真務實、學術優先的文化氛圍,為“新醫學”發展提供了特別好的土壤。

    “這裏鼓勵創新,鼓勵暢所欲言。你可以在包容的氛圍中表達不同的思想,在充分的探討中推進學術。”劉連新説。

    在合肥市車水馬龍的南二環與金寨路高架橋交會處,中科院臨床研究醫院(合肥)正在建設。這是國內首家臨床研究醫院,也是中科大“新醫學”的未來著力點。

    雖然醫院尚未落成,但名聲已然在外:“這所醫院不收費,治療都以研究為目的,以發現新藥物、新方法為終點”“這所醫院使用的研究藥物都沒有上市,都是探索性甚至顛覆性的”……

    中科院院士劉允怡介紹,醫學研究分三種:基礎研究、轉化醫學、臨床研究,目前中國在醫學基礎研究方面做得相當好,但臨床醫學比較落後、亟待加強。

    “臨床研究醫院是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轉化的一個橋梁。”翁建平説,它集醫學基礎研究、臨床試驗和醫療服務為一體,最終産生的創新藥物、創新方法、創新設備,將推動中國的醫藥事業,造福全世界患者。

    中科院臨床研究醫院(合肥)緊鄰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南區。未來,新型診療方法、高端醫療設備、創新藥物、應用新材料將在這裏匯集,打通對接臨床和科研的“最後一公里”。

    薛天説,辦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尊重醫學規律和邏輯。目前,中科大“新醫學”學科建設方向已經確定,人才培養體係初見雛形,還需保持定力、久久為功,服務“健康中國”戰略需求,潛心立德樹人,執著攻關創新。

[責任編輯: 吳萬蓉 ]
敬請關注“新華網”微信公眾號
01007013001000000000000001111205112938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