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人事 政情 本網 旅游 圖片
新華網 > > 安徽頻道 > > 正文

活化利用,文化遺産煥發新活力

2022年03月23日 09:10:23 來源: 安徽日報

    裕溪河北岸,5000多年前有一個大村落,內有連綿不斷的建築、琳瑯滿目的玉器……這就是中華古文明發源地之一——凌家灘。

    近日,記者來到含山縣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當地堅持考古發掘與遺址保護相輔相成,加大活化利用力度,古老的凌家灘文化遺産煥發出新活力。

    史前文化熠熠生輝

    今年北京冬奧會與冬殘奧會上,“同心”獎牌驚艷世界。獎牌背面的圖案形象,正來源於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雙連璧”。

    凌家灘遺址位於含山縣銅閘鎮長崗村,由中心聚落及附近60余平方公里的範圍內12處相關遺址組成,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也是中國第一個以地勢分層次建築的聚落遺址,距今約5800年至5300年。

    自1985年被發現,1987年開始發掘以來,凌家灘遺址先後歷經13次發掘。隨着考古發掘的深入,內環壕、外環壕、生活區、建築區、伏居崗頂的大型祭壇、錯落其間的數十座墓葬、紅燒土遺跡等陸續被發現,凌家灘5000多年前的模樣逐漸清晰。

    凌家灘遺址管理處主任唐軍告訴記者,凌家灘遺址展現出的史前文化是長江流域一支相對獨立的考古學文化,豐富了我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內涵,其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墓葬以及祭壇等重要遺跡,構成了遺址的主要特點。

    “提到凌家灘,不得不提玉文化。這裡出土的玉龜、玉版、玉龍、玉人以及‘玉雙連璧’等近千件玉器,磨制精緻,通體光潔,造型優美,極為罕見。同時出土的石鑽、鑽芯證明這些玉器主要是本地製作。”唐軍説,凌家灘文化是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數量眾多的精美玉器,不僅體現了凌家灘先民的聰明智慧和精湛技術,而且表明5000多年前凌家灘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巢湖流域玉器製作和交流中心,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2012年,“凌家灘文化”被命名,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並稱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

    如今,凌家灘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凌家灘遺址被納入“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重大研究工程“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同時作為長江流域5處區域中心聚落之一,被納入新一輪“中華文明探源研究課題”;2021年10月,成功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保護髮掘相輔相成

    “遺址在考古史上的意義重大,考古研究成果豐富。另外,遺址的保護利用情況也非常好。”凌家灘考古工作隊領隊張小雷認為,凌家灘遺址的考古發掘和保護利用相輔相成,也是能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的原因之一。

    對凌家灘遺址的保護,我省堅持規劃引領。2012年5月,《凌家灘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經省政府公布實施,為遺址公園建設提供了可操作的規劃依據。

    2013年12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近年來,我省以創建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契機,&&政策法規、健全體制機制、推進凌家灘遺址的保護利用。

    2016年,安徽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安徽省凌家灘遺址保護條例》,將國家文物局的工作要求和《凌家灘遺址保護總體規劃》融入地方性法規,增強制度剛性。

    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立項以來,凌家灘遺址共開展了內濠溝、石家圩居址、紅燒土遺跡等7次發掘,主要是選擇遺址核心區內外以及不同遺跡類型進行解剖,在石家圩居址發現溝渠、灰坑、紅燒土塊遺跡等,出土大量紅燒土塊、陶片、石器、石塊、動物骨骼及碳屑等生活遺存,為進一步探索凌家灘文化提供了豐富材料。

    “考古是建設遺址公園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同時,遺址公園建設又對考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張小雷告訴記者,“凌家灘遺址2022年主動性發掘申請已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復,批准發掘面積500平方米。”

    近年來,含山縣加大投入,投資建設10個文保項目、4個安置房項目、7個配套項目和1個遺址博物館項目。目前,已完成凌家灘遺址安防設施建設、防洪工程、墓葬—祭祀區保護展示項目、環境治理項目一期等多個項目。

    記者了解到,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面積3.35平方公里,分為入口功能區、遺址博物館區、墓葬展示區、內外環壕展示區、考古預留區、歷史體驗生態休閒區等六大功能區。公園建設注重文物保護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注重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注重特色風貌保護與延續城市文脈相結合。

    “建設遺址公園過程中,這裡的墓葬群都被小心翼翼地復原,並在原址保護展示。不僅是人防,周圍還佈置了監控,安保措施好多了。”今年70歲的文保員程年倉,看護凌家灘遺址已有30多年,親身感受到凌家灘遺址的保護力度逐年加強。

    活化利用造福百姓

    “我們在保護的前提下,以公園的形式加大遺址活化利用,讓更多的人走進遺址,感受並傳承文明。同時,探索文旅融合,推進文化旅游産業發展,惠及周邊更多群眾。”唐軍告訴記者。

    近年來,含山縣投資3億元,對遺址保護範圍內的凌家灘村、賈莊村和吳莊村居民實施搬遷安置,建設安置房800多套,建築面積共計約13萬平方米。

    “文化村安置房配套設施齊全,周邊環境都很好。”程年倉告訴記者,凌家灘給他們家帶來的改變不止於此,現在他的兒子受聘於凌家灘考古工作隊,老伴和兒媳在遺址公園周邊務工,全家一年收入超過15萬元。

    凌家灘遺址的發掘、保護,遺址公園的建設和管理需要大量人力,當地正積極探索大遺址旅游經濟。2015年以來,遺址公園共輻射帶動周邊區域農民就業人數約1200人,村民實現年增收總額300多萬元。

    目前,一個融遺址展示、考古研究、農耕生産、生態游憩、文化教育等於一體的研學旅行基地在含山縣初具雛形,自2017年4月對外開放以來,已接待青少年等各類觀眾20多萬人次,並形成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線路。

    文明探源館、凌家灘書局、青花瓷藝術館、民俗文化體驗館、文物修復中心……漫步在凌家灘研學旅行基地,史前文明的元素隨處可見,每一處場館都有看點。

    “沒想到還有VR體驗,帶上頭盔就能看到場景再現。”家住含山縣運漕鎮的游客周女士與好友相約來到凌家灘,在感受VR體驗後説,“家門口有這麼一個好地方,以後要和家人一起來,還能讓孩子漲知識。”

    2017年開放以來,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已累計接待游客60多萬人。(記者 賈克帥)

    

[責任編輯: 鐘紅霞 ]
敬請關注“新華網”微信公眾號
010070130010000000000000011112071128494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