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年印太國際海事博覽會上,美國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集團宣布ROMULUS-190型無人艇已進入建造階段。該型無人艇依託模塊化設計可實現快速量産,支持單艇自主打擊和多艇蜂群協同攻擊,計劃於2026年初開始交付。
自提出要建設一支有人、無人系統相融合的部隊願景以來,美軍無人艦隊發展路徑歷經兩次關鍵調整。

第一次是2018年,聚焦超大型無人潛航器與中型水面艇,組建第1水面發展中隊驗證防空與電子戰能力。第二次是2023年調整戰略重心,優先發展自主算法與模塊化載荷,成立第3無人水面艦艇中隊支撐“複製器”計劃。“複製器”計劃是美軍宣布的一項低成本、規模化運用無人作戰系統的部署計劃。

總台軍事觀察員 魏東旭:“無人+有人”會成為未來海戰的制勝模式。無人艦艇可執行廣域海上偵察任務,也可參與反艦、反潛和對陸、對島火力打擊任務,無人平台投入少,但作戰效能高。

不過,要將無人艦艇的作戰效能發揮到最大值,必須要有龐大而先進的衛星通信和衛星定位系統作為支撐,只有這樣,無人艦艇才會成為制勝遠洋的法寶。美國海軍底子比較厚,又有穩定可靠的衛星技術作為支撐,所以大力發展無人艦隊並不令人意外。
21世紀後,模塊化、智能化成為重點。那麼美軍能否一直躋身世界前列呢?
美國“複製器”項目聚焦低成本、規模化無人系統,但2025年測試中暴露産能不足、性能缺陷及軟體協同問題;今年6月,其小型無人艇在測試中失控撞翻拖船;7月,又有兩艘無人艇分別出現熄火、撞艦事故。

總台軍事觀察員 魏東旭:對於海軍強國和擁有廣泛海上戰略利益的大國而言,既要發展航母、核潛艇、驅逐艦、護衛艦等傳統的有人駕駛的海上作戰平台,也要研發無人艦艇、無人潛航器、海戰用無人機以及兩棲作戰無人車,實現有人作戰平台和無人作戰平台的結合使用,發揮1+1>2的效能。

但是,無人艦隊門檻較高,只有綜合國力較強,科技水平較高,國防工業能力較為全面的國家,才能夠發展強大的無人艦隊。美國發展無人艦隊雖然起步較早,但一直面臨成本問題。

中國在海戰用無人作戰平台研發和製造方面,有後發優勢,而且很多新設計、尖端技術已經轉化為現役裝備,實現了新質戰鬥力的不斷突破。
專家&&,無人智能平台是未來海戰最重要的制勝手段之一。那麼美國大力推進無人艦隊建設最終要達到什麼目的?
為系統推進無人艦隊建設,美軍調整裝備發展策略,縮減2000噸級無人水面艦艇規模,並擱置垂直髮射系統方案,轉而優先發展通用型無人艇。該型艇通過模塊化載荷可實現任務快速轉換,單艇造價明顯下降。據報道,2026財年海軍無人系統預算較上一年度大幅增長,專項撥款聚焦跨域自主作戰軟體研發,大型無人潛航器和反無人機系統亦獲獨立資金支持,形成硬體採購與人工智能技術研發並行的投入模式。

總台軍事觀察員 魏東旭:以前美國海軍大搞“炮艦外交”,在海上對別國耀武揚威,就是倚仗它的航母、核潛艇和“宙斯盾”戰艦。現在大型航母,核潛艇和排水量萬噸、配備先進相控陣雷達以及近百個垂發單元的驅逐艦,已經不是美國海軍獨有的裝備。因此,美國海軍試圖通過發展無人艦艇,擴大規模,提升效能,減低成本,減少傷亡。表面上看,美國海軍是在創新,但實際上是因為它對自身的技術優勢已嚴重缺乏自信,而且難以完全掌控大洋區域的制海權,才會另起爐灶。
雖然受資金、技術等因素的制約,美無人艦隊建設並沒有達到預期,但近年來美軍持續推進無人艦隊建設,是否會對亞太地區安全構成挑戰呢?來聽專家的分析。
總台軍事觀察員 魏東旭:美國海軍發展無人艦隊,對亞太地區的穩定和海上航行安全會産生負面影響。其一,美國海軍無人艦艇和無人潛航器,進行偵察和偷窺時,可能會闖入別國海域,容易引發誤判和衝突。其二,美國海軍大量裝備無人作戰艦艇,客觀上會減少海上作戰時的人員傷亡,白宮和五角大樓挑起衝突可能會更加肆無忌憚。因此要制衡美國海軍動武野心,阻止其發動“機器人戰爭”,負責任大國也應發展此類技術,強化海上智能化作戰能力,制衡美國海軍,進而守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