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發布《上海市促進餐飲業智能化布局行動計劃(2026-2028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根據行動計劃,到2028年底,團餐、快餐、茶飲咖啡企業全鏈條智能化滲透率超過70%,正餐企業關鍵環節智能化應用率超過50%,供應鏈智能化管理覆蓋率超過60%。據悉,這是國內首份省市級面向餐飲場景的智能化發展計劃,旨在用科技賦能人間煙火。
餐飲業智能應用場景增加
行動計劃致力於將智能技術應用於餐飲業全鏈條。例如對近期備受關注的食堂場景,行動計劃要求全面推進“智慧食堂”模式,支持搭建線上預訂&&,依據系統預訂數據反向指導、精準備餐,從源頭減少浪費。此外,行動計劃還提出強化中央廚房智能化支撐能力、強化食品安全智能溯源、智能化驅動餐飲品牌精準運營與拓展,覆蓋中央廚房、食品溯源和餐飲營銷等餐飲各場景。
記者注意到,行動計劃提出一些頗具未來感的場景,例如鼓勵引入AI營養分析師,根據用餐群體特徵自動生成營養均衡的周食譜。還提出讓AI學做中國菜,“利用傳感器、物聯網、AI學習等技術,對火候、刀工、翻炒、調味等關鍵烹飪環節的數據進行採集、分析與建模,形成可復用的數字工藝包”。
對於這份行動計劃&&的背景和目的,關注餐飲智能化十餘年的行業專家何慶告訴記者,一方面,國家強調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推動新場景大規模應用,而餐飲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場景,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加速落地,將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和健康飲食;另一方面,上海不僅擁有良好的人工智能産業基礎,也是融匯中外各地菜係的餐飲高地,適合率先做出此番嘗試。
智能設備助力提升出餐效率
記者採訪發現,隨着餐飲行業連鎖程度和標準化要求越來越高,餐飲智能設備也越發普及。
經常遇到“堵單”的茶飲品牌喜茶,自2021年就組建了智能設備研發團隊,陸續推出全套茶飲智能設備。
記者從喜茶獲悉,諸如智能出茶機、智能電子秤、制茶小助手等自研智能設備,已在喜茶門店實現全覆蓋,提升了鮮果原料製備、調茶等各個環節的效率。比如,一筐青提人工去皮需要15分鐘,自動去皮機只需1分鐘。應用智能秤後,門店最暢銷前20款産品的售罄率降低了50%。
對於上述智能設備的成本,喜茶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造價根據不同設備的情況有所差異,大致在數千到上萬元不等。
“一些走快消路線和走量的連鎖品牌,已經用上全自動咖啡機。而追求品味、口感的小眾咖啡,則對人要求比較高。”上海一家精品咖啡品牌創始人告訴記者。
炒菜機也在餐飲行業越來越普及。記者觀看一款炒菜機製作回鍋肉,操作者先選擇菜品,再根據菜譜提示,分別向不同料盒中投入五花肉、薑片、蒜苗以及雞精、白糖等佐料。經過機器約兩分鐘翻炒,小有“鍋氣”的回鍋肉就出鍋了。
該炒菜機相關負責人&&,人工主要負責投菜和清洗,翻炒都交給機器,所以1個人能同時操作3到4&炒菜機。對於不同口味要求的消費者,還可通過手機應用調整炒菜機的菜譜,調整諸如鹽、辣椒等調料的分量。
記者了解到,該炒菜機根據型號不同,價格在1.5萬元到2.5萬元之間,目前已經被一些平價連鎖餐廳應用。
每日有數千人用餐的吉祥航空食堂,原先常在用餐高峰期面臨出餐慢的問題,隨着炒菜機器人的使用,出餐時間降低了50%到70%,AI智能識別計算也減少了菜品浪費。
智能化升級重塑餐飲價值鏈
隨着大模型、人工智能乃至倣真機器人的發展,餐飲智能應用已不止於炒菜和做咖啡,而是向着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向持續演進。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打造一批引領性智慧餐飲融合場景試點項目,推進大模型在餐飲場景的應用賦能。”
何慶&&,“放眼未來,餐飲智能化不止於強化控制動作的‘小腦’,還將賦能戰略決策的‘大腦’,以打造更安全、更高效的餐飲價值鏈。”
在此趨勢之下,越來越多大企業陸續加入餐飲智能化賽道。根據招股書等公開信息顯示,老鄉雞超過380家餐廳使用了炒菜機器人、智能蒸櫃、智能雞湯爐等設備;小菜園自2023年開始使用炒菜機器人,目前至少覆蓋近200家門店。
2025年7月,京東集團宣布,計劃3年內建設10000家七鮮小廚,該品牌特點在於只做外賣不做堂食,主要通過炒菜機器人現炒,並進行在線直播。此前,京東已多輪投資AI炒菜機器人企業橡鹿科技。
拓邦股份&&,該公司的商用炒菜機器人接入DeepSeek大模型,並已搭建智能雲&&,支持烹飪、營收、設備使用數據實時監控查看,可實現數據精準分析,定位熱銷品類和産品低效時段,幫助用戶合理配備食材、優化成本。同時,雲端存儲、可視化編輯及智能分類功能,可實現菜譜的高效管理。
“餐飲智能化行業已經站在從‘藍海’轉向‘紅海’的節點時刻。隨着大企業的加入,餐飲智能化産業供應鏈迅速成熟,加快降本增效,普及程度將不斷提升。”何慶&&。(記者 葉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