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饋味:大理非遺美食的尋味之旅-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4 07:45:47
來源:新華網

山海饋味:大理非遺美食的尋味之旅

字體:

  新華社昆明11月23日電(記者丁怡全)大理的風裏向來不缺煙火氣。蒼山上的茶芽,田壟間的麥子,洱海裏的魚群,庭院內的牛乳……自然的饋贈,經當地人代代相傳的手藝烹調,便成了三道茶、喜洲粑粑、酸辣魚、乳扇這些帶着水土印記的非遺美食。來上一口,是山海的本味,也是生活的熱乎氣。

  蒼山腳下鳳陽邑村的一個小院裏,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白族三道茶的儀式感,從炭火燃起的那一刻便已拉滿。陶罐在炭火上烤得滾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董麗抓一把蒼山綠茶投入罐中,握住罐柄快速抖動百次,讓炭火充分逼出茶葉的本香,再衝入沸水,罐內頓時“隆隆”作響。“第一道是苦茶,傳統烤茶技藝完整保留了茶葉的本味,茶湯入口微苦,在第二道、第三道茶中還會用到,讓三道茶的風味一脈相承。”董麗説。

 11月20日,董麗正在沖泡白族三道茶。新華社記者 丁怡全 攝

  緊接着是第二道甜茶,核桃仁、乳扇絲與紅糖在沸水中交融,香氣撲鼻,再加入第一道綠茶湯調和,口感溫潤,甜而不膩;第三道回味茶最是奇妙,以第一道茶湯為底,花椒的麻、桂皮的香、薑片的辣在杯中碰撞,口感奇妙、余韻繞喉。

  三道茶是白族一種古老的品茶藝術,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是白族人民在節日喜慶、迎接賓客時的一種禮儀。“三道茶的三個層次,正如人們對生活的體悟。苦盡甘來,方知人生真味。”董麗説。

  11月20日,楊琼正在忙着製作乳扇。新華社發(羅曉川攝)

  來到上關鎮江尾村樂眾乳扇坊內,濃郁的牛乳香撲面而來。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小吃製作技藝(乳扇製作技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楊琼正在忙着製作乳扇。她將鮮牛奶與提前發酵好的木瓜水按比例混合,倒入鍋中加熱,隨着溫度上升,鍋中的奶液逐漸凝結成絮狀。楊琼手持木勺快速翻攪,絮狀奶塊逐漸聚合成圓潤的奶團,隨後濾除乳清,將奶團反復揉捏,直至光亮絲滑,再用手拉伸折疊數次形成奶片,接着將做好的奶片上架晾曬,第二天中午便能晾幹至恰到好處的軟硬度,就算製作完成了。

  乳扇的吃法很多,可炸、烤、煮,風味各異,是白族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如今乳扇也深受游客喜愛,街頭巷尾都能找到烤乳扇的小攤。“大約17公斤鮮牛奶,可以製作1公斤乳扇,平均每天生産鮮乳扇300公斤。”楊琼説,除了供應本地市場,還通過電商&&將乳扇銷往全國各地。

  7月2日,杜方明家的喜洲粑粑店外,消費者排隊等候。新華社記者丁怡全 攝

  喜洲古鎮四方街上,杜方明家的喜洲粑粑店遠近聞名,19歲從舅舅手中接過這門手藝,距今已有25年。店內,杜方明有條不紊地把面搟成餅,再根據游客口味,鹹的加上雞蛋、肉末再撒上蔥花,甜的加上豆沙、玫瑰醬。調好味的餅送入炭火爐,大約10分鐘後餅子出爐,香氣四溢。

  據介紹,喜洲粑粑在2011年11月被評為大理州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為更好傳承這一傳統技藝,喜洲鎮引導喜洲粑粑從業者成立協會。作為州級代表性傳承人,杜方明在當地政府支持下,開班傳授技藝,壯大人才隊伍。“希望喜洲的味道代代流傳,讓更多人品嘗到這份地道風味。”杜方明説。

 11月20日,趙紅菊的徒弟連豎正在烹飪酸辣魚。新華社發(羅曉川攝)

  在大理市,不少餐館僅憑一道酸辣魚就圈粉無數。“今年11月中下旬洱海開漁後,點酸辣魚的客人明顯多了起來,都是衝着這份現捕現做的鮮味來的。”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魚肉烹制技藝(大理酸辣魚烹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紅菊介紹,地道的酸辣魚,食材講究“本地本味”,搭配本地産的青梅、酸木瓜、大蒜、香菜等配料,才能調出獨有的酸辣鮮香。

  製作工序雖不複雜,卻處處藏着講究,先將山泉水大火燒開,放入處理乾淨的魚,撇去浮沫後,依次加入生菜籽油、鹽、辣椒面、酸木瓜、青梅等配料;大火猛煮一刻鐘讓魚肉充分入味,再轉小火慢燉五分鐘,最後撒入蔥段、薑片和花椒,待湯汁收至濃稠適中,一道酸辣過癮的大理酸辣魚便可以上桌了。

  趙紅菊店內的墻上,“三分靠手藝,七分靠食材”十個字格外醒目。她解釋説:“不光是酸辣魚,大理的傳統美食離不開本地食材的支撐,正是這些産自山野湖澤間的物産,賦予了菜肴獨特風味。”

  大理的非遺美食,是自然的饋贈,是手藝的堅守,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存智慧化成藏在煙火人間裏的美味與記憶,在唇齒間流轉成獨屬於大理的味覺密碼。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