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郡縣治,天下安。
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縣一級的工作做好了,黨和國家全局工作就有了堅實基礎。
21日,在江蘇南京舉行的2025年“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論壇上,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以中英文面向全球發布智庫報告《新時代縣域經濟學》。報告指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科學指引下,中國各地積極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創新,在實踐中建構了相對系統的新時代縣域經濟學理論。
發展縣域經濟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正如報告所總結的,縣域興,則市域活、省域富、國家強。讀懂中國發展奇蹟,就要讀懂中國的縣域經濟學。

承上啟下,關乎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
“在我們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對縣域的高度重視,既來自對悠久歷史的深刻洞察,更來自地方工作期間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

2025年5月2日,顧客在江蘇省海安市墩頭鎮一家商場選購補貼家電。新華社發(周強 攝)
春秋時期的中國就已有了縣制,秦代推行郡縣制後,縣作為一個穩定的基本行政單位,從未被歷史潮流淹沒,一直沿用至今。歷史沉澱形成的縣域治理傳統,為現代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基本經驗與文化密碼。
如今,中國縣域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的約90%,以全國約52%的人口貢獻了全國經濟總規模的近40%,涵蓋城鎮與鄉村,是承上啟下、溝通條塊、連接城鄉的核心樞紐,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智庫報告指出,作為國民經濟基本單元的縣域經濟,承載着中國超一半人口的工作和生活,同時承擔着擴大內需、暢通循環等重要宏觀經濟職能,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這是在2025年“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論壇上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發布的《新時代縣域經濟學》智庫報告。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智庫報告用一組數字簡明生動地刻畫中國縣域經濟的基本特徵和發展密碼:
當前中國的縣域經濟總量佔全國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約40%;
縣域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超過50%;
未來預計有超過60%的個人消費增量來自包括縣域在內的下沉市場;
全國新增5A級景區有70%位於縣域;
縣域第一産業增加值的全國佔比接近80%;
縣域面積接近全國國土面積的90%……

2025年9月12日,福建晉江一家體育器材工廠的工人在車間流水線上組裝跑步機。新華社發(連靜毅 攝)
縣域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微觀基礎”,是國民經濟在縣域空間的“全息投影”。
“沒有縣域經濟的現代化,就沒有14億多人的現代化,也就不可能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縣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治理能效,關乎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等重大戰略實施,關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大局。”智庫報告認為,新時代縣域經濟學,植根於中華悠久歷史,來源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發展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當代中國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結晶,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動和實現中國縣域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思想引領。

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

2024年11月27日,游客在黑龍江省漠河市北極村體驗馬拉爬犁項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徐率 攝)
初冬時節,在我國最北縣城漠河,滑雪愛好者在位於室外的北極滑雪場滑行穿梭,在寒冷中享受速度與激情。11月1日,北極滑雪場舉行了2025冬季首滑式,拉開了當地今冬冰雪旅游的大幕。
偏遠和極寒曾是漠河發展的桎梏,如今這裡“因北而興”“因寒而興”,依託大冰雪、大界江、大森林等資源優勢,堅持林下經濟和旅游業“兩業”並舉,將“冷資源”轉化為“熱經濟”。
漠河因地制宜所走出的轉型發展之路是新時代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生動實踐的一個縮影。
202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時指出:“要立足縣域産業基礎,注重分工協作,錯位發展、串珠成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各地區立足自身實際,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
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次對發展縣域富民産業作出具體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要求“壯大縣域富民産業”,“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

2025年6月17日,在山東省菏澤市曹縣有愛雲倉漢服基地,工作人員直播推介漢服。新華社記者 徐嘉懿 攝
放眼國內,湖南雙峰縣聚焦丘陵山區農機需求培育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山東曹縣漢服品牌通過電商合作打開國際市場,福建安溪縣探索出“茶葉+文旅”新業態……各地涌現的“一縣一業”“一鄉一特”生動實踐,正是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實現錯位發展的鮮活案例,展現出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勃勃生機。
報告指出,各地充分學習應用新時代縣域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逆勢突圍、轉型升級,因地制宜壯大縣域經濟,實現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並用傳統産業升級模式、新興産業賽道模式、生態價值轉化模式、文旅融合模式、東西協作模式等十種模式系統總結新時代縣域經濟學的生動實踐。

在福建省安溪縣的中國茶都茶葉市場,茶商在市場店舖裏揀選鐵觀音毛茶(2024年5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中國大地上一個個生動鮮活的縣域經濟發展樣本,表明新時代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已突破傳統發展範式,展現出鮮明特色。
報告認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探索出了“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的共享機制,“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的制度創新,“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的空間重構,“把人文和經濟融合起來”的雙向賦能,“把發展和安全統籌起來”的底線思維。這些理論創新構建起涵蓋城鄉融合、産城互動、文經互促的多維發展體系,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縣域現代化方案。

突破傳統,為全球南方探索發展新路貢獻中國方案
報告指出,新時代縣域經濟學基於中國縣域治理的歷史縱深,突破傳統發展經濟學框架,生發出時代啟示性與未來前瞻性,引領中國縣域現代化實踐取得顯著成效。

2024年11月30日,侗族群眾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肇興侗寨進行文藝表演(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王純亮 攝)
在縣域這一最具煙火氣的治理單元中,新時代縣域經濟學的理論探索與實踐,不僅彰顯中國縣域治理的特色,更向世界展示具有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新範式。新時代縣域經濟學總結了如下深刻啟示:
——以人為本。報告指出,中國有14億多人口,9億多人常住在城鎮,近5億人在鄉村。始終將人的發展作為核心目標,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的良性循環,這是新時代縣域經濟學“以人為本”的本質內涵和深層邏輯。人是發展的原動力,“以人為本”也是發展的價值坐標。福建晉江等縣域發展的經驗中,秉持“産是第一支撐,城是第一&&,人是第一要素”理念,堅持“以産聚人興城,以城留人促産”,大力促進産城人融合發展。統籌考慮産業升級、人口集聚和城鎮發展,是加快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多元協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全面推進中國治理改革創新,“關鍵是要進一步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進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報告指出,這“六個進一步”的治理改革要求,激發了政黨、國家、市場、社會等主體的創新思維,搭建起“有力政黨掌舵領航、有為政府破浪護航、有效市場揚帆競發、有機社會聚力共治”的多元協同體系。
——因地制宜。報告指出,中國地大物博,千里不同風、&&不同俗。新時代縣域經濟學強調,因地制宜統籌縣域治理,兼容不同的地方稟賦和發展路徑。沒有一模一樣且一成不變的發展方案,每個縣域都應從自身資源稟賦和需求出發制定發展政策。
——“發展中”的創新。新時代縣域經濟學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啟示和借鑒,其理論本身也在持續地發展和創新中。新時代中國縣域經濟的發展證明,縣域並不僅僅是被動接受中心城市輻射的“末梢單元”,通過激活內生動力、重構要素配置、深挖本土稟賦,縣域能夠突破地理層級與經濟層級的雙重制約,從“被動受體”躍升為“主動引擎”,作為非中心城市亦可通過內生動力形成獨立增長極。

2025年2月9日,在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農機市場,農戶在選購小農機。新華社發(李建新 攝)
專家學者認為,新時代縣域經濟學,立足腳下沃土,激發內在活力,正在探索一條超越城鄉割裂、通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新路。這是一把源自中國實踐的智慧鑰匙,不僅為解決城鄉融合難題尋找答案,更為全球南方廣大發展中國家探索更均衡、更可持續的發展新路,貢獻了一份兼顧效率與公平、融匯傳統與創新的中國方案。
穿越歷史煙雲,縣一直是中國最穩定、充滿生命力的政區層級。縱覽中國遼闊的經濟版圖,縣始終是承上啟下、夯土築基的關鍵單元。新時代中國各個地方蓬勃發展的縣域經濟,書寫着中國之治壯麗畫卷的濃墨重彩,更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和活力之源。中國縣域經濟的創新發展,正串聯起城市與鄉村的璀璨星河,照亮人類多元文明共生共榮的新征程。

文字記者:肖思思、何欣榮、謝劍飛
視頻記者:林凱、夏鵬、李光正、毛俊
海報設計:田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