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日內瓦11月23日電 記者手記|瑞士人給我上了一堂書法課
新華社記者王婭楠 連漪
再次見到拉法埃拉,是在日內瓦的賴夫艾森銀行的文化空間,她是瑞士“金秋”書法展開幕式的主持人。她和30多位翰墨同好的70幅作品將在這裡展出兩周,向公眾展示瑞士人筆下的中國書法。

11月20日,在瑞士日內瓦,“樂魚亭”書法工作室學員拉法埃拉(中)在“金秋”書法展上講解書法作品。新華社記者 連漪 攝
與尋常展廳不同,賴夫艾森銀行文化空間由幾個大小不一的房間和一個大客廳組成,有沙發、吧&、餐桌,餐桌上還擺着葡萄酒和奶酪。參觀者或駐足欣賞,或相互交談,或據作品介紹按圖索驥……書法展如同一場文化沙龍。
拉法埃拉是位心理學家,她推崇“天地人合一”,嚮往像中國古代文人那樣“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她接觸到中國書法,又在學習書法後進入古琴的世界。第一次見面時,她就好奇地詢問書法在中國的發展現狀,並感嘆中國文化“豐富而偉大”。
欣賞她的作品之前,我這個書法愛好者想象的是“老外畫大字”。在看到她行雲流水般的行書“高山流水”搭配兩幅細緻入微的工筆花鳥畫之後,我知道,“四藝”對她來説並非遙不可及的夢。

11月19日,在瑞士日內瓦,“樂魚亭”書法工作室的學員在臨寫《後赤壁賦》。新華社記者 連漪 攝
與拉法埃拉一樣癡迷中國書法的菲利普是畫家和版畫家。他的參展作品是臨摹徐渭的行書《煎茶七類》。全書200多字,他寫了幾十遍,最後選了最滿意的一版,這對於一個不懂中文的外國人來説絕非易事。他將長卷改為立軸,無論是謀篇布局,還是起承轉合,都彰顯着他的鮮明個性和揮灑自如。他説,西方油畫和中國書畫雖然都用“毛”筆,卻是不同的筆法和技巧,對比並借鑒中國技法是一種有趣嘗試。

11月20日,在瑞士日內瓦,人們在“金秋”書法展上參觀。新華社記者 連漪 攝
“你們是不是都偏愛行草?”我問一同觀看書法展的帕特裏齊婭。研習書法20年的她已經把寫字當作呼吸一樣自然。她説,可能是因為不懂中文,所以楷書寫起來就比較難,相比而言,行草更自由、更流動。
納迪婭也是行草的擁躉。別看她纖細瘦弱,她説自己身體裏有揮灑大毛筆的無窮能量。納迪婭是哲學教師,學過冥想、指壓和中醫。在她眼裏,書法和人體一樣,都需要平衡。當毛筆在宣紙上游走時,她也在每個字中尋求陰陽平衡。
納迪婭參展的“月”字力透紙背。在“月”字的旁邊還有秀氣的小字,是她把自己的一首關於月亮的詩譯成中文,“懸挂天際的月亮,憑藉着那道長長的耀眼尾跡,在水面上勾勒出輪廓,向你滑去”。

11月20日,在瑞士日內瓦,人們在“金秋”書法展上觀看書法作品《煎茶七類》。新華社記者 連漪 攝
邊走邊看,邊看邊聊,70幅作品欣賞完,真真應了那句“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伯爾尼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崔可指出,在一個場合中集中目睹眾多外國友人創作出如此精湛的書法作品,實屬罕見。世界貿易組織副總幹事張向晨説:“書法是獨特的藝術,但它同時也擁有所有藝術共有的本質——表達人的情感和情緒。”
在這些作品中,你能看到建築師的留白,能看到生物教師20多年中國畫和18年書法練習打造的精神世界,能看到練習書法35年的獸醫眼科專家對這個黑白世界的上下求索,也能看到罹患阿爾茲海默症的美術教師面對書法時的清醒和熱愛……

11月19日,在瑞士日內瓦,“樂魚亭”書法工作室的學員觀摩書法老師王飛(左一)寫字。新華社記者 連漪 攝
本次書法展參展者都來自“樂魚亭”書法工作室,他們共同的書法老師王飛同時也是日內瓦大學東亞學院漢學系教師。王飛説:“這些參展者就像一面鏡子,透過他們,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中國文化。”
道別時,帕特裏齊婭再三叮囑我別忘了找她一起練書法。我看著靠近門口的那幅作品——“莫待明年花更好,當惜今朝春尚濃”,心想,是時候把書架上落灰的文房四寶拿出來了。

11月19日,在瑞士日內瓦,“樂魚亭”書法工作室學員納迪婭展示她的習作。新華社記者 連漪 攝

11月19日,在瑞士日內瓦,“樂魚亭”書法工作室學員菲利普臨寫《後赤壁賦》。新華社記者 連漪 攝

11月19日,在瑞士日內瓦,“樂魚亭”書法工作室的學員在練習書法。新華社記者 連漪 攝

11月19日,在瑞士日內瓦,“樂魚亭”書法工作室的學員在練習書法。新華社記者 連漪 攝

11月19日,在瑞士日內瓦,“樂魚亭”書法工作室的學員在臨寫《後赤壁賦》。新華社記者 連漪 攝

11月19日,在瑞士日內瓦,“樂魚亭”書法工作室的學員整理毛筆。新華社記者 連漪 攝




